我为群众办实事|这些警校联动小“妙招”,让家长放心、学生安心
2021-05-20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 郭容/图、视频

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家长需要在小学、幼儿园门口接小孩。如何从源头改善因家长停车而阻碍的交通,减少由此带来的安全隐患?如何推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校园安保培训和机制?

近日,记者实地走访上海徐汇多所学校,发现学校正与警方合作,不仅创新升级了工作方式,还“发明”了不少小妙招。

 == 标准管理 == 

非警用专频电台点名

下午3:30,光启小学门口,记者注意到学校保安师傅充满精气神地使用非警用专频电台完成点名“打卡”。“现在对护校各岗位进行点名。”“光启小学。”“光启小学常保2名,叠加2名,装备齐全。报告完毕。”“好的,信号5分。”保安师傅介绍道,本学期开学前,担任学校法制员的民警请来特警队员为他们培训反恐防暴应急处置,还新增了电台使用培训。如今,他们每天上下学护校前,徐汇公安分局都会通过新配发的电台对他们进行点名。

等待接孙子的张阿婆笑着说,“看到放学时学校保安数量增加了2名,还有徐汇公安用非警用专频电台点名,感到放心多了。”虽然还未接到孙子,但张阿婆并不紧张,而是有秩序在家长排队区里等待。记者注意到,学校门口以及周边道路上,警方还新增了两组红蓝闪烁的警灯。学校负责总务的老师介绍说,警方可根据不同时段统一控制开启或关闭,使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不会受到影响。

“我们按照‘上学前1小时开启,放学后1小时关闭’模式,设定亮灯时间,增强显性警示作用,提升校园周边管控力。”徐汇公安分局治安支队副支队长姚逸频说。目前,徐汇警方已完成全区266处中小学幼儿园校区智能警灯的安装。

 == 源头疏导 == 

设立临时车辆停放点

下午4时,记者来到高安第一小学宛平路校区门口,家长们耐心等在校门口的梧桐树下,非机动车有序地摆放在规定摆放点。校门口沿途车流顺畅,人车各行其道,并未出现有家长因开轿车等孩子而导致的交通堵塞。

张女士指着川流不息的马路回忆道,“我们住宛平路附近,以前小朋友下车要进校时,飞驰而过的电瓶车总是令人提心吊胆。家长车辆变道时,也常常引发碰擦事故”。如今徐汇警方联合多部门在建国西路上划设了临时停车点,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张女士的顾虑。

徐汇公安分局治安支队治安管理大队校园安全专管民警张雄介绍道,如今宛平路上的高安路第一小学门前,送孩子上学的私家车禁止在此直接停车下客,而是统一在交警、辅警引导下右转至20余个临时停放点依次停车,有序驶离。送学的非机动车则统一停放在宛平路建国西路口的上街沿,孩子在家长志愿者的护送下沿人行道步行百米入校。

此前,徐汇警方还针对各派出所担任学校法制员的民警开展了日常安防、隐患排查、保安履职巡控、校园防范宣传等方面的规范化、标准化的系统培训,确保安全措施落实“手势统一”,强化学校的安全主体责任。

 == 排兵布阵 == 

服装、装备、职责三统一

在徐汇区日晖新村小学门口,4位保安队员身穿统一印有“徐汇校警联防”标识的反光背心开展护校,其中2人分别持防卫装备加强校门前警戒,另2人协同民警做好校门前秩序维护、防疫管控、交通引导、应急处置等工作,相互配合,训练有素。

“我看保安现在‘排兵布阵’很有章法,也很有一种正义的威慑力,作为我们接送第三代的老人来说,也很放心。”在日晖新村小学门口等孙女下课的刘先生说。“开校门时,看到身着黄色背心、拿着防护工具的宝安叔叔们,我们心里感到很有安全感。”小学三年级小李同学说。

据民警张雄介绍,服装、装备、职责“三统一”之后,保安制服更醒目,培训更规范,也为我们的校园安全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上下学高峰时段,校门前各类人员、车辆来往频繁,在平峰时段2名保安基础上再叠加2名,也大大助力警方及时发现和处置各类校园安全突发情况。

记者从徐汇警方获悉,今年以来上海徐汇警方会同区教育部门细化制定了防范校园安全十项工作规定,涵盖规范保安运作、实施亮灯工程、优化交通保障、智能防控、完善应急处置、落实督导检查等方面。目前,相关安防举措已推广至徐汇区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实现全覆盖。近期,徐汇公安、教育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抽查了徐汇区35所学校上下学时段保安员护校履职情况,总体情况良好。

 ▼ 记者手记 ▼ 

“神兽”们的平安放学牵挂着家长和整个社会的心。安全问题尤怕百密一疏,如果家长轿车直接停在校门口主干道上,如果校园保安措施和培训不到位,就会造成安全隐患。

“可推广”专频电台点名、“硬核型”排兵布阵……这些措施让安全提前一步,从源头疏导,体现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校门口家长的安心等待、非机动车的有序排放、校门口的交通畅通,这些都是上海徐汇警方会同教育部门进行的细心细致工作的最好折射。

警校联动,小到从青少年安全角度出发,为人民群众办了实事;大到从城市管理角度,让市民充分感受到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与人情味并重的城市温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 郭容/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