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年度人物|刘懿谦:青春向海,为蓝色国土伫立环保灯塔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国之所需,心之所向。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18级博士刘懿谦上榜此次“2020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这个从2017年就和蓝色海疆结下不解之缘的95后说,他深切感受到海洋和海洋资源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想让海洋变成宝库的前提就是保护海洋。
亲身助力海洋绿色生态发展,注入蔚蓝力量
“还在读本科时,我就希望能为‘天更蓝、水更清’做些自己的努力。幸运的是,我在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期间从事了环保设备和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
如今的刘懿谦主要从事海洋油气田平台开采过程中非均相污染物分离机理及装置等过程强化研究,也就是针对海洋油气开采过程中体量最大的副产物——含油生产污水,进行处理。
原来,海上油气田井下采出物为高温高压的油、水、气三相混合物,在开采过程中压力降低,采出液在管道内流速加快,油水两相剪切破碎,形成高乳化态油水气混合物,采出物在平台经换热冷凝相变进一步加剧了油水乳化程度。油水两相分离不彻底时,会造成生产水油含量严重超标,持续排放或回注会对海洋生态及地层地质环境产生难以逆转的恶劣影响。
“这部分污水除了回注入地层外,还会排入海洋。一旦油含量超标,含油污水入海会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恶劣影响,而我的工作就是将含油生产水中的油含量降低到国家规定标准以内,从而保护海洋。”
只有技术支撑,方可为海洋强国增添蔚蓝力量。在导师杨强教授的指导下,刘懿谦一头扎进海洋油气开采过程环境保护领域存在的生产废水处理难题的研究中。
2017年刘懿谦第一次登上海洋油气田平台,四面都是蔚蓝的海洋,他感到十分震撼,自此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经过在海上平台现场研究工作,刘懿谦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将科研团队研究成果现场落地应用的必要性。
海上平台工作,必须仰仗特殊的交通方式——直升机或倒班拖轮。刘懿谦至今记得,自己初次乘坐直升机登上南海东方1-1平台时的新奇,但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经历,却是乘坐倒班拖轮换乘吊笼登上位于渤海的油田。“虽然有严格的管理规定和防护措施,但对恐高的人来说,还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为实现团队研究成果的落地应用,在之后的3年间,他陆续在渤海、南海东部、南海西部等海洋油气田平台进行了相关现场研究工作,先后近30次前往10余个海上平台,累计现场工作时长近10个月,将论文写在了祖国广袤的蓝色国土上,也将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到渤海稠油油田平台生产水处理的过程中。
如今,他已经发表SCI论文3篇,以第一、第二发明人身份申请专利7项,参与制定化工行业标准3项,以实际行动响应参与到海洋强国战略中去。
组建社会服务实践团队,一起“青春向海”
“海上油气开采是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重要一环,希望有更多人了解石油化工行业,了解潜心这个行业的工作者。”为了让更多同学了解海洋、认识海洋油气资源开采过程中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刘懿谦以团队负责人的身份,组织了一支以博士研究生为主体,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协助参与的多层次、跨领域的“深耕蓝色海疆、助力美丽中国”社会服务实践团队,开展起社会服务实践活动。
青春向海。刘懿谦利用国庆、寒暑假等节假日,带领团队陆续赴我国多个重点海洋油气田平台开展技术服务活动,并探秘海油人、海油事和海油景,用实际行动号召更多青年学子加入团队、走近海洋,一起书写青春故事。
作为实践团队的一员,在深耕考察调研、发掘平台流程“疑难杂症”的同时,刘懿谦还常常与海上油气田平台的青年石油工作者一同探讨油气开采环境保护瓶颈问题。
刘懿谦意识到,小伙伴们不但需要做技术过硬的“熟练工”,更要善于结合实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做总体“设计师”,事半功倍地解决海上油气平台的各种“疑难杂症”。为此,实践团队着手绘制了典型平台全流程水质地图。
“水质地图可以助力海油平台缩短工艺流程、降低操作维护成本。”刘懿谦说,目前,水质地图仍需要大量的化验、分析等工作进行完善,实践团队将陆续对尚未开展相关科学研究的平台水质依次进行补充,争取在3-5年内调研、统计、绘制、分析完成我国渤海、南海东部、南海西部等重点海域内各大油田、气田、油气田流程、水质的统计。
在海上平台做技术服务,短则一周,长则一个月。这些尚在象牙塔的学子,与中海油工作人员同吃、同住。平台远离陆地,网络信号不好或没有信号,工作之余,看书、健身、观赏日出日落都成了他们的娱乐项目。
然而,对这群“自找苦吃”的年轻人来说,每一次社会实践,都是一场历练。虽然在海上平台的日子苦,但看到团队的成果守护着蓝色海疆的生态环境,这些“苦”又成了“乐”。
让刘懿谦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18年的中秋节。那天加班到晚上8点多,在甲板一抬头,“海上升明月”的浪漫诗篇,成为眼前的现实。
在刘懿谦的带领下,实践团队累计形成调研报告、项目建议书等10余份,形成中试方案、技术方案、调试方案等30余份,曾获得“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特等奖。同时,截至2020年底,团队共有近300余人次参与海洋油气开采过程环境保护的社会服务实践活动,累计服务大型海洋油气田平台10余个,服务时长近5000小时。
这样的技术服务,在刘懿谦看来,亦是对学子们心灵的触动和成长的契机。“从生产到中试再到维修,各个角落都有海油青年工作者的身影,我们实践团队也要向他们学习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甚至是‘自找苦吃’的精神,成为新中国蓝色国土的绿色守护者,为科研实践服务挥洒热血青春,为蓝色国土伫立环保灯塔。”刘懿谦说。
== 对话 ==
顺应国家重大需求,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记者:这次获评“2020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带给你怎样的激励?
刘懿谦:这是一份珍贵的荣誉,更是鞭策和号召。希望能让更多的青年认识海洋,了解海洋石油行业,也期待能够有更多的青年学子投身海洋环境生态保护工作。
记者:从青年的担当和使命而言,如何看待学子们用专业技能作出贡献?
刘懿谦:如果进一步扩展到每一位同学不同的研究领域,那么,我期待每一个人都可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找到自身研究兴趣,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记者:从科研工作到社会实践,走近海洋,书写青春故事的行动会有休止符吗?
刘懿谦:肯定不会。社会实践活动不会有时间界限。我们会根据海洋油工业的一步步发展,充分利用好我们的节假日时间,将校园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今年年底,我博士研究生毕业,之后会继续在学校从事相关博士后研究工作,为保护海洋贡献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