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当代的国风美少年,当传统文化撞上流行风潮
2021-05-23 生活

青年艺术家冯彬在做手工作品。

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受访者供图(除署名外)

当云冈遇见时装周,当瓷板画碰到西装人,当古筝奏响流行乐……最近这一系列的上海青年的跨界操作,一次又一次刷新了大家对于复兴传统文化的想象。本期记者采访了这三位80后、85后和90后的青年艺术家,在不同的维度里,他们正在用更加深入浅出的方式,践行着新一轮的国风时尚浪潮。

  “我愿做一个游走古今中外的西装人”  

日前,在莘庄南广场交通枢纽之上的空中艺术馆×Space未来主题馆内,举行了一个名叫“西装人”的瓷板画展。瓷板画在中国艺术的长河中扮演着极其独特的角色,2008年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带来这次展览的是青年艺术家冯彬,这位留美博士自从2018年年底回国后,就开始了一系列关于东西方艺术在当下语境中的最新表达方式的探索,让西装遇见陶瓷,正是他所踏出的第一步。

瓷板画“西装人”。

转换,从胶片到瓷片

出生于1989年的冯彬,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小伙,从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摄影系毕业后,就前往美国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继续深造,并成为了该校校史上第一位拿到“毕业生成就”的华人学生。凭借着对中国传统艺术手法的了解以及对西方文化符号的归纳,他的“西装人”系列一推出即一炮而红。

说起当时的创作初衷,冯彬说道:“这个‘西装人’形象是我在2013年的时候以自己为原型创作出来的,当时我用好莱坞式的置景摄影,还原了一些具有西方特征的日常的片刻,从而来探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回国后,我走访了一些传统工艺的工作室,其中有苏州的苏绣、桃花坞的版画和余江的根雕,直到有一次和朋友相约在景德镇见面,才一下子被瓷上彩绘的艺术形式所深深吸引。一方面为当地手艺人的工匠精神赞叹,一方面又为缺乏创新而感到遗憾。因此我开始尝试将西装人和瓷板画相结合,在瓷板画这个全新的载体上重塑‘西装人’这个形象。”

在瓷器方面从零起步的冯彬,开始了每天至少两万步的,为期半年的田野调查。在他看来,在这个几乎人人都在做瓷器的小镇,虽然各人所精门类不同,但是,他总是可以从他们每个人身上发现闪光点。“在这个人身上学到着色技巧,在那个人身上了解烧制的关键,每一次的看,每一次的听,都有收获。这些都是通过实践得来的真知,对我迅速掌握门道,进入角色有很大的帮助。”在田野调查的同时,冯彬还借阅了两本景德镇陶瓷大学的教材,系统地学习了中国的陶瓷发展史。

跳转,从东方到西方

步入位于38层的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35幅A4大小的瓷板画组成的一面墙,颇为壮观。据悉,这次展览一共展出了102幅作品。

当“西装人”走进一个个中外经典的场景里,穿越的不仅是时空,更多的是想象与思考。“这些场景主要是取自一些文学典故、志怪故事、现代画片等等,经过图像的变形和传递,与当下产生一种对照与互动。”冯彬指着一幅名字叫《蝙蝠莲塘》的画说道,“就比如这幅是去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创作的,我让‘西装人’来到了一个中式泛舟赏荷的经典场景中。重点是,我将传统的云蝠图样以现代工笔的技法替换成了猪嘴蝠,以此来定位这个特殊的年份。”

记者发现,桃子这个元素在瓷板画中反复出现,问及原因时,冯彬表示:“在西方,苹果这个意象经常出现,在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中,在牛顿的故事中,在乔布斯的故事中……从而让它有了一种特别的地位和象征。这让我想到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寿桃,或许我可以通过重复桃子这个图像,使其成为具有辨识度的文化新符号。”除此之外,每幅画都包含着很多文化密码。“很多国外的艺术形式都曾受到中国的影响,我借‘西装人’这个形象做了一些图像学的历史溯源。”

莘庄南广场交通枢纽之上的空中艺术馆×Space未来主题馆展出的“西装人”瓷板画展。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摄

启程,从师承到创作

冯彬采用的是康熙年间盛行的釉上五彩,经过他的重新调色,没有原先那么浓墨重彩,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符合当下审美的通透与清丽。不要小看这颜色上的变化,因为上色厚度与颜料成分上的变化,使得以往烧制的温度与时间都发生了变化。冯彬需要反复去试,才能达到现在的理想效果,其间烧爆了多少瓷片,他自己都已经数不过来了。如今,这个极有其个人风格辨识度的配色已经申请了专利,冯彬有了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

经过两年多的时间,“西装人”瓷板画从1.0到2.0,冯彬已经创作了300多张。如此高产高效,就是因为冯彬的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了创作上了。“我正在做新的系列,我还是希望多积累一些作品。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图像,我希望自己输出的图像,可以记录下这个时代的样子,定格一些这个时代的文化经典时刻。”

每逢周一,都是冯彬启程去景德镇的时间。在那里,他在寻找志同道合的年轻人,组建团队。“希望我们年轻一代可以为还处于比较传统状态的瓷器行业注入新活力。高兴的是,我接触了一些当地的青年工匠,他们愿意和我一起做一些创新尝试,我相信一个新的创作时代正在开启。”

冯彬也深知,除了组织更多的艺术家参与到新主题的创作中,也要在受众端做更多的入门工作,让瓷器重新走入当代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就在这个月,我们会开启衍生品系列,比如茶杯一类器具。我不会选择贴花,而是用和瓷板画一样的工艺,我的目的是普及这种美学形式而不是跑量赚钱。这个审美也是需要培养的,我希望我可以和观众们一起成长。”

采访结束,冯彬的下一站是西岸美术馆,不是去看展,而是去看书。“最近我在家阅读的是《山海经》《聊斋志异》。我的瓷板画一边在还原经典,一边在革新颠覆,之后我也会通过文字将瓷板画背后的这些故事与寓意,做一些内容输出,与大家分享。”

  “我不介意做一个民乐界的李子柒”  

墨韵Moyun在演奏古筝。

就在前几天,90后知名古筝UP主墨韵Moyun又上新了——在音乐片《破壁》中,她与其他几位音乐人一起穿越永乐宫古壁画,展开一系列穿越古今的音乐互动。

用古筝打破语言的壁垒

墨韵并不是一个科班出身的演奏家,她谦虚地说,自己只是一个古筝爱好者。从小就开始练习古筝的她早早地就已经取得了古筝十级的水平,就连当年出国留学,也要携带陪伴自己多年的古筝一起远渡重洋。2013年,还在读大二的她偶然将自己改编的一首国风曲子放上B站后,就立刻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当时出现了不少国风流行歌曲,非常受年轻人的喜欢,我也不例外。于是,我就尝试着用古筝来弹奏,比如《九九八十一》《权御天下》等。”墨韵回忆起当年入行时候的情形,“一开始,只是简单地用古筝演奏出它们的旋律,但是渐渐地发现,这样会比较单调。于是,我将点指、摇指等古筝的技法融入其中,做了一些特别的处理,在结构和配器上也做了相应调整,让它在音域和音色上的表现更加出色。”

从本科的对外汉语到研究生的汉语国际教育,墨韵一直想通过教授汉语将中国文化介绍到世界舞台,而通过这些年在古筝上面的创新践行,她发现,自己用这种纯音乐的方式可能可以更好地打破语言壁垒。“我当时已经硕士毕业,在西雅图教中文课了。B站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时候,我作为UP主代表之一被邀请去纽约参加庆祝活动,在那里遇见了许多志同道合的UP主,从他们身上得到了许多鼓舞,于是决定回国,将爱好变成事业,开创一片新天地。”

墨韵的古筝是天猫国潮×永乐宫×敦煌的联名款。

让世界听到更多来自中国的声音

墨韵的粉丝以十几岁的青少年为主。许多粉丝表示,看完了墨韵的这些视频,燃起了学习古筝的热情。“我想用自己的例子和大家分享的是,即便是业余的,也有自己的力量,首先是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了解,从而达到普及。”墨韵说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墨韵此次弹奏的古筝是天猫国潮×永乐宫×敦煌的联名款,无论从配色还是造型,都让人耳目一新,潮范十足。知名青年插画师六厘以绚丽的色彩勾勒出“春”“秋”二神在天界对决之画面,用时下主流符号讲述了一个中国传统故事,生动活泼、内涵丰富,赋予了古筝时尚之感,正好也与墨韵的理念不谋而合。“音乐是无形的,但其实想要更好地、整体地传达,也是需要虚实结合的,无论是乐器还是服装,都需要一种与之相配的革新。比如刚开始我上传视频的时候,我就穿着普通的休闲服,后来我开始穿汉服,再后来我穿各种改良版的、比较前卫的汉服,将这种与时俱进的感觉更加凸显出来。”谈及未来,墨韵表示自己非常欣赏李子柒,希望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让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当代青年中发扬光大,还要让世界听到更多来自中国的声音。

  “我想做一个中国IP推广平台”  

王文博在拍摄石窟的细节纹样照片。

走入80后小伙王文博位于闵行的中版创意设计产业基地的办公室,他正在为重新装修办公室收拾着以往的作品。沙发上放着的是他与陕西历史博物馆合作的靠垫,架子上挂着的是他和碑林博物馆合作的丝巾,桌子上摆着的是他最近刚刚在上海时装周上推出的和云冈研究院合作的“须弥幻境”时尚文创系列。在这个面积不算大的办公室里有一种让人仿佛瞬间穿越千年的感觉,但又不是在老古董里,而是一种有沉淀的时尚感。

“须弥幻境”时尚文创产品。

做设计不是做复刻

王文博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学习的是面料专业,从大学时候开始,就利用平日里的各种假期几乎走遍了丝绸之路,他的创作之路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面料设计很重要的一块就是对纹样的设计,我相当痴迷于这些在壁画、石刻上的图案,实在是太美了。我将它们提取、归类、再造……”说起最初的创作冲动,王文博的眼睛里依旧透着兴奋的光彩,“《诗经·小雅》里有一句‘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当时,我和许多同好者组成了一个叫斯飞的社团,一起学习、分享。后来在2013年的时候,我成立了如翚,致力于用现代设计演绎文化遗产经典艺术精髓。选择创业,主要是为了赚时间——虽然之前看了很多,但是发现依旧有许多图案还是看不懂,我想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深究图案背后的文化、历史、内涵,只有吃透这些,设计出来的东西才会有灵魂。”

王文博根据石窟的金刚力士再创造卡通形象。

深入浅出够好玩儿

功夫不负有心人,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向王文博递了橄榄枝,邀请他设计文创产品,不仅是看中他扎实的专业基础、深厚的知识储备,更看重他可以将看上去高冷沧桑的历史变得鲜活时尚,与时俱进。就拿这次的“须弥幻境”来说,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他将一个10窟守卫佛陀殿堂的英俊金刚力士再创造成了一个符合当前审美的鲜活时尚的少年形象,让人耳目一新。“我做的不是复刻,而是抓内核,做提升。云冈的素材浩如烟海,我已经数不清自己去过当地多少次,翻阅过多少资料,聆听过多少讲座,为的就是将所有的内容融会贯通后整理出脉络,不光是在云冈这一个地方,而是将它放在更大的坐标里进行研究。云冈艺术体现了当时东西文化大贯通、中华文化包容吸收的博大胸怀,这些在这个系列的三个主题里也都有体现。”

王文博非常认同云冈研究院张焯院长的观点:文创设计不是撰写论文,而是将这些文化符号再设计,通过文创产品销售将这些文化传播出去。为了让产品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爱,王文博还特聘了一个05后的产品经理。“我们最近准备做一个新的手机壳。前几天我给正在读初一的女儿看设计图,她笑着说,已经落伍啦,他们这一代喜欢更加新奇好玩的东西。说完,她拿出了一本本子,封面上有一个立体的、用硅胶做的动物雕塑,造型很萌,心情不好的时候还可以捏捏。这也给我将来的设计思路带来了一些启发。” 王文博笑着说。

在王文博看来,中国经典文化的复兴方兴未艾,正是挖掘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创新中国自由品牌的好时机。除了这些跨界合作,下一步,他希望可以成立一个IP推广平台,从文化沙龙到直播课堂,从设计产品到建立图库,做进一步挖掘、延展和传播。

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