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诗与远方,科学家的诗歌之夜究竟有多浪漫?
2021-05-24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那年曾经,我还年轻,双臂有力,眼神清明。世上仿若并无难事,哪怕飞起去捉星星。”这是一首来自昨日的诗。“矗于面前的无限,微分后能弯曲空间,如鲲鹏万里一跃,送我飞去你身边。”这是一首来自今日的歌。

这是研制“风云四号”的科学家致星星的歌。5月23日晚,这些来自本市科技工作者们笔下的诗歌,被梁波罗、丁建华、王诗愧、刘家祯等知名艺术家吟诵于舞台,用一场浪漫的“致敬百年 科学诗歌之夜”展现出真正的诗与远方。

 诗歌记录日常,也致敬伙伴 

“这地球,若有一日,失了星辰,流浪终究迷途;世间万物,彷徨不知归路。幸运的,我们,至少还有北斗……”市科技工作党委书记徐枫和小卫星青年工作者共同朗诵的这首《星的方向》,是写给中科院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的。2011年起,这支“承国家之志,铸时代新星”的团队就以北斗精神追寻“星的方向”,先后完成了12颗北斗导航卫星的研制和发射。经历了“那些突破极限的笑与哭啊,那些初生牛犊的勇与勤啊,那些不眠不休的日与夜啊,那些朝夕相处的年与月啊”,2018年北斗导航系统基本建成,2020年开始服务全球。

“雪龙,读你的名字,好像在读一个传奇,不,不是好像,你就是传奇……”这是中国船舶第七零八所、雪龙号舾装和科考专业主任设计师陈英为心爱的雪龙号写就的诗。“沉默的A字架,不分昼夜地打捞起了,多少星星和月亮,是谁把爱留在远方守望,是谁把思亲的泪水藏进胸膛,是谁为南北极科考翻开了新的篇章……”深情的笔触下,是无数位就在他身边为雪龙号默默付出的伙伴们。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琼为玉米写了首诗:“立冬时节,我们离开母亲,如颗颗珍珠美玉,堆满仓房,或躺在你们的掌心,述说生命的奥秘……”“这里的你们都是指玉米科研人员。”王琼说。玉米是我国重要的饲料和粮食作物,但营养品质较差,改良玉米品质是玉米育种的重要内容。王琼所在的实验室专注于玉米胚乳发育和遗传改良研究,已经取得了非常系统的研究成果。

“作为科研材料,我们的玉米主要长在松江基地的大棚中,播种、取样表型考察、人工授粉和收获都是在闷热无比的大棚中进行,烈日暴晒和挥汗如雨是家常便饭。”王琼说。这些作品是在记录每一天的日常工作,也是致敬那些不畏艰难,为了心中理想、乐观向上工作在一线的科研人员。

 我手写我心,文字中饱含喷薄情感 

整场朗诵,围绕地标、成果、人物、感悟4大篇章徐徐展开,在上天入地的真切体悟,在驰骋宏观微观世界的广阔视域中,饱含真切创新体验的诗歌语言,让科技嘉年华更加灵动。

科技工作者特有的严谨作风让写诗的浪漫显得更为珍贵。市科技系统发起诗歌创作活动之后,科技工作者我手写我心,对科技创新的深沉情感,在诗的文字中喷薄而出。上海市作协也组织专业诗人深入科研一线采风创作,以诗人视角感悟科技创新,涌现出的一批思想性艺术性兼具的作品,为创新图景写出生动的注脚。

上海地震局宣教中心的赵甜一直致力于科普工作,一首《孩子,我多想……》正源于自己的工作感触。“在上海地震科普馆工作,每天迎来送往许多来参观的孩子们,他们对地震工作知之甚少。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一点努力,让他们更科学地认识地震,掌握逃生防护技能,也希望他们知道有一群人在默默守护着城市的安全,更希望通过我们的科普,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未来的某一天,能为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尽一份力量。”

带着这样的想法,赵甜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我多想告诉你,定格住的时间里,那曾被夷为平地的城市,仍可向阳重生……我更想,带你一起去探秘地震,在你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看它闪耀出灼灼光芒,如你的眼神,满怀热切,满怀希望。”

诗歌之夜上,为一批科普赛事的获奖选手颁奖。据了解,今年的科普赛事,参赛作品和人数创历年新高,比赛吸引了科普讲解员、科技工作者、医生护士、高校教师、在校学生等各行各业人员的积极参与,也显示公众中正逐渐形成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