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00后学生把修复米格战机的活动拍成了视频,还得到同学点赞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米格-15战斗机,是一款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立下过赫赫战功的功勋战机。上世纪80年代,随着战机的更新换代,在人民空军服役了30多年的米格-15战斗机光荣退役,它们中部分被送往博物馆,更多的则是赠予全国各地的青少年教育基地、公园等,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物教材。
在福建省福安市的一个公园里,也静静停放着一架米格-15战斗机。但在漫长的岁月中,这架战机的机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在网络上看到当地一些青年学生组成团队想办法保护、修复这架战机的消息后,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学生郑健文也加入其中,并带领小团队制作了宣传视频《老兵40703:你从未被忘记》。在他们的宣传、呼吁下,当地政府部门随后接手了修复工作。截至目前,战机的修复工作已基本完成。而郑健文也把自己参与的过程做成了“四史”教育视频,在学校的思想品德课上播放,让更多同学从历史中汲取营养。
加入战机修复团队
不能让功勋“老兵”被遗忘
修复之前,公园里的米格-15战机破损严重。
“最早我是在网上看到有人转发这架战机的图片,大概是2020年3月底。”郑健文说,当时,在福安市第二中学一位高二同学的带领下,当地已经组成了一个20多人的团队,计划对这架战斗机进行修复。作为一个军事爱好者,看到这架编号为“40703”的米格战机的现状后,郑健文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战机的座舱盖残破不堪,副油箱遭到踩踏,机翼上更是被写上了流量明星的名字。它和它的战友所创造的铁血战史不应该被遗忘,我觉得我应该加入这个修复战机的团队。”
在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郑健文学的是数控技术专业,也就是操作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对零件进行加工,但他平时喜欢摄影、视频后期制作等,并自学了很多知识技能,是一名活跃在A站和B站的UP主。于是,如愿加入战机修复团队后,他成了团队的“企划”。
为了号召更多志同道合、有技术的小伙伴加入,郑健文带领自己的小团队制作了一个2分多钟的宣传片——《老兵40703:你从未被忘记》。“当时还是疫情期间,所以团队之间的沟通主要是通过网络,当地的学生拍了几个镜头发过来,我和团队进行视频制作,从最初的文案到分镜,再到配音、后期剪辑调色,都是我们自己完成的。”
在这个视频中,郑健文介绍了米格-15战机的功勋和现状,并透露了团队对战机的修复计划:“我们的目的是尽力修复这架米格-15战斗机的外观,完成两侧机翼下的副油箱修复、飞行员座舱盖修复、发动机喷口和进气口清理、立一块介绍板、座舱内零部件清洗或拆除翻新、机身除垢及部件除锈、尾翼损坏修复、‘八一’标志和飞机编号‘40703’以及MIG-15原厂红色涂装重新喷漆”。
2020年5月初,郑健文在网上发布了这个宣传视频,并引起不少媒体关注。事件被报道后,2020年5月底,当地公园管理部门就接手了修复工作,组织更加专业的人员继续对战机进行维修。郑健文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截至今年4月底,这架米格-15战斗机的修复工作已基本完成,“破损的座舱盖已经换成新的、完整的,副油箱破损、踩扁的地方也已经重新做好了,围栏也加高加固了。”
制作“四史”教育视频
让更多同学了解那段历史
目前,战机修复工作已基本完成。
此次参与保护、修复战机的过程,让郑健文感触良多。其间,正好学校网课作业中有一个关于网络舆论方面的主观题,他就把自己参与战机修复的事件作为案例写了上去,当老师在郑健文的作业中看到这个案例后,立即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于是让他进一步拓展,制作一个“四史”教育视频。随后,郑健文制作了一个6分多钟的视频,在学校的思想品德课上播放给同学们看。
“各位同学们大家好,我是22024班的郑健文,同时也是一名在A站和B站活跃的UP主。今天的‘四史’教育——新中国史的部分,将由我来讲述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
这个视频在课上播放后,同学们的热烈反馈出乎郑健文的意料。“同学们都觉得我挺牛的。”郑健文说,对于抗美援朝那段历史,有的同学可能并不是太了解,“看了这个视频,同学们会对这款战机和抗美援朝的历史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也会激发大家的爱国心。因为参与修复战机这个事情就是发生在同学身上的,大家感觉也会更亲切一些。”
对于郑健文和战机保护修复团队的其他成员来说,自当地公园管理部门接手修复工作后,他们的“任务”就已告一段落,但一年来,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郑健文和团队成员仍一直关注着战机修复的进展。“作为一个学生,参与这件事情,其实就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了自己一份爱国的责任心。虽然做得不是很完美,但大家也算把这件事情做好了。我们这个事情之后,全国其他地方也有很多人开始自发关注这些退伍的装备,我们相当于开了个头。”郑健文说,这次经历让他认识了更多人,也有了更开阔的眼界和更多不一样的体验。
而从这一经历中,郑健文也发现了奉献的力量和红色精神的影响力。“在如今的新时代,‘个人梦’与‘中国梦’的有机结合,是青年的重要课题。我们应该结合自己的优势,确立自己的未来规划,选择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的职业;应该学好‘四史’,在历史中汲取营养,陶冶浓厚的家国情怀;应该从现在开始,做些实事,好好学习课本和专业知识,主动在集体里付出、在社会中奉献,哪怕是点滴小事,也能聚少成多,汇成暖流,流遍这红色中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