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技奖|身穿近30斤铅衣至汗流浃背!这是葛均波院士的典型写照
2021-05-25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身穿近30斤铅衣,做心脏介入术直至汗流浃背,这是葛均波的典型写照。长时间手术压力,导致他长期遭受椎间盘突出的病痛折磨,医生强制他卧床休息,可他放不下病房和心导管室的工作,就让学生把病人的造影图像送来,远程对讲指导手术。

“我们应敬畏生命,尊重科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葛均波院士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临床技术革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创造了多个心脏病诊治上的“全国首例”和“上海第一”。今天,实至名归的他荣获2020年度上海市科技功臣奖。

 治病救人  学医学,利天下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是葛均波院士的座右铭。

在11岁那年,葛均波骑自行车摔伤了左臂,家乡的老中医帮他治好了。当时,他便在心中萌发了一个稚嫩的梦想——为天下人治病。带着这个梦想,他考上了青岛医学院,如饥似渴地学习医学知识。

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祖国医学事业飞速发展,疾病谱发生了变化,心血管病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留学德国学习冠心病的介入诊断治疗时,葛均波发现了心肌桥特异的“半月现象”“指尖现象”和心肌桥的药物治疗方法。这一成果被编入国际权威心血管病教科书,又称“葛氏现象”。

葛均波教授回国后,组织在中山医院完成了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随后又成功地进行了国内第一例“带膜支架植入术”治疗斑块破裂、上海市第一例切割球囊治疗冠心病、上海市第一例冠状动脉腔内照射治疗技术、上海地区首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脑缺血等。

为了能快速有效的开通闭塞血管,第一时间救助急性心肌梗死病人,1999年他倡导成立了华东地区第一条24小时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绿色通道”,多年来带领中山医院心脏团队成功抢救超过3100例危重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高达97%以上……多年来,葛均波常常会被急促的电话铃声唤醒,并赶往医院的导管室施行紧急抢救。

为救治病人,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来自天津的老年患者因病情严重,辗转全国各家医院,最终找到了葛均波。他凭借丰富经验、精湛手术技巧,成功为老人实施了冠脉介入手术,术后老人特意定制了三块铜牌,热泪盈眶地送到医院。

 科研奇迹  可以帮助无数人 

“治病能一个个救人,做科研却可以帮助无数病人。” 比起医术医德的耀眼光芒,更让人瞩目的是葛均波院士推动心血管领域医学创新成果转化的远见和担当。

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刻苦的钻研,他带领团队实现了本领域多项区域内或国内“第一”:耗时10多年成功主持研制“国人用得起” 的冠脉支架,成功创制我国首枚“可完全消失”的冠脉支架,在国际上首创经心尖二尖瓣夹合器,完成世界首例深低温冷冻消融去肾动脉交感神经术、亚洲首例经皮异位三尖瓣植入术……

同时,经他研制国内首个可降解涂层新型冠脉支架,打破了国外支架的长期垄断,每年为中国患者节省了12亿元的医疗费用。目前该支架已出口俄罗斯、印度、新加坡等多国,成果获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之后,他马不停蹄,又研制出我国首个完全可降解冠脉支架“Xinsorb”,引领了我国“冠脉介入治疗的第四次革命”。

创造了无数生命奇迹的他,却告诉记者:“我不是医神,我们要敬畏生命、尊重科学,强调救死扶伤精神,让病家享受最适宜的治疗。”

他的敬业精神,感染着团队里的每一个人。他常告诉同事,“当医生,就意味着责任和奉献,目标只有努力解决患者病痛。”

 桃李天下  我现做的只是一种传承 

“当医生要努力解除病人的病痛,更多的还是责任和奉献。”这是葛均波院士常说的一句话,对学生们影响至深。

在病人的眼中他是医生,在学生们的眼中他是老师。倾心育人,桃李芬芳。葛均波课题组已经走过了二十余年的岁月,已然成长为一个奋发有为、勇于开拓的上进家庭,一个充满活力、自然洒脱的快乐家庭,一个团结互助、齐心协力的和谐家庭。

“虽然身兼数职,事务繁杂,但葛均波老师仍然每月都会在导管室亲自给我们手把手示范经皮管状动脉介入手术的基础操作,并耐心讲解手术思路和要点。”一位学生告诉记者,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他都会一一详细解答。葛均波还不忘叮嘱研究生们要打牢基础,在不断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将临床经验和基础科研方法有机结合再去解决问题。“医本仁术,德乃医本。”在教授学生时,时葛均波常强调和患者家属谈话沟通,要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和病变血管的状况选择最有利于患者心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改善的治疗方案和手术器械。

葛均波总是为团队里的人着想,只要他想得到的,大家需要的,他都像对待自己的事情一样去处理。过年过节的时候,到病房和实验室看望值班的学生和医护人员,大年初一将学生请到家里聚餐。

“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和关照,我现在做的只是一种传递与传承。”葛院士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