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技奖|这个获奖的团队里有着这样的年轻人
2021-05-26 青年

项目团队合影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

5月26日,2020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揭晓。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葛均波院士荣获2020年度上海市科技功臣奖,由葛均波院士领衔完成的项目《心血管视角下新冠肺炎的系统性防治策略》获得202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他的学生黄浙勇是项目的完成人之一。黄浙勇长期从事冠心病的介入、临床和基础研究,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葛均波院士,到他的学生黄浙勇,再到学生的学生,榜样的力量总是无穷的。白衣执甲,传承的是医者仁心的初心使命和对治愈疾病的无尽探索。其背后的深远意义在于,一代代医学科研工作者前赴后继,终将为人民的健康安全筑起一道铜墙铁壁的防线。

  55天援鄂记忆  

深入疫情一线积累经验

2020年2月7日,一架从上海来的飞机踏着月色,降落在武汉。作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鄂国家医疗队的一员,黄浙勇度过了注定铭记终生的55天。

“不管是在上海,还是在武汉,我首先是个医生,然后是心内科医生,最后才是冠脉介入专家。”黄浙勇这样来形容自己的身份。

黄浙勇回忆,到武汉的第一天晚上,国家疾控中心的专家就新冠肺炎的防护宣教和最新认知进展给大家上了一课。科学防护,救治患者,积累诊治经验是他们此次的工作,也是任务。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居住酒店的空调一律停用。未知的不安外加寒冷,让很多人都彻夜未眠。

“初进病房,我们对新冠肺炎主要开展了病毒性肺炎的经验性救治,对危重症患者充满了无力感和挫败感。”黄浙勇回忆道。疫情初期,团队成员发现10%-15%的新冠肺炎死亡病例中合并基础心血管疾病,但缺乏系统性认识和有效诊疗方案。病情如何发展、是否有理想的药物,都需要他们深入疫情一线去观察、诊治和积累经验。

作为委以重任的国家医疗队成员,黄浙勇接管的是病情最重的病患。呼吸机成了病房的必备,病塌床头每一次艰难的呼吸都是对命运的抗争。“即便是呼吸科医生也很难想象一次接触如此多的肺炎患者。”黄浙勇说道。

新冠肺炎对心脏有影响吗?新冠病人能用高血压药吗?带着医生的责任感与科研工作者的好奇心,每天下班后,黄浙勇总是留在医院里分析病人资料。他发现,治疗过程中,很多的危重症患者往往合并各个系统的疾病,有脑卒中、心衰、房颤、缺血性心肌病、高血压、糖尿病、各种心律失常、肿瘤。

多学科的紧密配合和综合救治,恰恰凸显了治疗的优势。

  11篇代表性论文  

落下熠熠生辉的注脚

在接管病区的55天里,怀揣葛均波院士的殷殷嘱托,黄浙勇和团队成员共计救治了一百多位重症患者,积累了大量的临床数据,圆满地完成了抗疫任务。除了有克服恐惧与困难的勇气,拥有一支学科配置合理、医疗设备充足、协作高效的专业团队更是重中之重。“很幸运,这些我们都有。”他感慨道。

据悉,《心血管视角下新冠肺炎的系统性防治策略》项目组在JACC等期刊发表代表性论文11篇,发表专家共识和指南3部(中英文),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做专题报告30余次,在线参与人员20万人次,极大推动了疫情期间新冠肺炎的救治水平和科学诊疗策略。

 “这或许只是浩瀚的医学论文中不值一提的注脚,然而,却是医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仗剑前行的步履和脚印。”黄浙勇说。

黄浙勇介绍,《心血管视角下新冠肺炎的系统性防治策略》项目揭示了新冠肺炎对心血管系统损伤情况,较早从心血管视角提出针对新冠肺炎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率先建立并推广了疫情期间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指导意见,为新冠疫情控制和重症患者的诊治提供重要支撑。

此外,团队成员还利用全球及国内的学术会议平台向中国和世界介绍该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治进展和防疫经验。此外,团队还积极开展在线诊疗、科普宣传、居家隔离诊疗指导,以助力疫情防控,累计服务线上患者近5万人次,累计在线点击量超过150万次。

除了关注冠心病的介入治疗,黄浙勇在未来将继续扎根冠心病的基础研究,探索冠心病再生治疗和靶向治疗,力求找到全新的突破口。“创新是科研工作最重要的一点,这是我的老师用实际行动告诉我的,我也经常这样告诉我的学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