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风暴”冠军胡沈员携作品连登东艺舞台
2021-05-28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现代舞剧在过去一直是“小圈子”的文化。多年前,青年舞蹈演员胡沈员曾主动找剧院接触,但没有剧院想冒险。“他们说现代舞的市场还没到来。”随着过去两年《舞蹈风暴》《这!就是街舞》等舞蹈综艺节目接连“破圈”而出,越来越多观众开始关注舞蹈,而现代舞也逐渐成为沪上演出市场的“香饽饽”。

6月10-11日,“舞蹈风暴”胡沈员将携其编导处女作《流浪》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开启一段奇妙之旅。7月15-17日,他将继续来到东艺,在杨丽萍舞剧《十面埋伏》中重塑独一无二的“虞姬”。

  “我希望可以保留它的青涩”  

看过《舞蹈风暴》的人对胡沈员不会陌生。他以毛不易歌曲《一荤一素》创作的舞蹈《儿时》,让许多在场选手和观众泪目。冠军之夜,他表演现代舞《遇见》,在《大鱼》主题曲中赤裸上身,最大限度展现了肌肉控制的力与美。

胡沈员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是中国舞蹈家协会“培青计划”委约编导。考入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后,胡沈员开始了他十年的北漂生活。“漂泊感”是生活的主题,因此他把自己的生活与感悟融入到舞蹈创作中,推出了第一部独立编创的长篇作品《流浪》。对胡沈员来说,《流浪》是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流浪》这个舞蹈的核心,就是在讲‘心无依靠’的那一刻,寻找黑暗终点的那束光,继续向远方前行。” 

从舞者到编导,胡沈员感受到了许多不同。“舞者只要完成好编导的要求,在舞台演好演出,工作就结束了;编导的话要去思考传递给观众的是什么,要考虑整个舞台、演员生活、情绪、身体等等非常复杂的事情。角色的转变也让我去关注更多细节,这是具有循环价值的两个角色,我希望自己游刃有余。”

胡沈员本想创作一些肢体性或现代性强的作品,但最后决定听从内心的声音,把无法用语言讲出来的用舞蹈表达出来。“当我想到远方的时候,蒙古辽阔的草原是我脑海里蹦出的第一个画面。”因此《流浪》以身体本身为出发点,选择了蒙古族舞蹈、蒙古族音乐等艺术元素,结合了现代舞的身体运动方式,发展和创造出特有的舞蹈语汇。

6月10-11日将在东艺重新开启《流浪》巡演,胡沈员获得的新鲜感远大于疲惫。“我是个忘性比较大的人,可能当下我已经不记得《流浪》里的具体动作了,但正是因为这种记忆的消退感,让我对这部作品不停地有新发现、新体验。”这部作品是他从二十多岁青涩时光逐渐走向成熟的一段美好烙印,所以胡沈员希望《流浪》能保留一定的青涩。“我希望《流浪》可以停留在我二十多岁该有的样子,让观众通过我各个阶段的作品看到我的成长。”

  杨丽萍眼中的完美舞者  

7月15-17日,胡沈员还将随杨丽萍的舞剧《十面埋伏》再次登台东艺。这部作品是他的“成名作”。杨丽萍在一众舞者中选中了他饰演虞姬这个角色,在她眼里,胡沈员饰演的虞姬“依稀可以看到张国荣在电影《霸王别姬》里的影子。”

《十面埋伏》是杨丽萍从国际视野出发的又一全新概念的舞台饰演作品,以中国文化为主调,融合行为、装置及传统戏剧等综合艺术语言创作的全新“舞蹈剧场”作品。其中,虞姬这一角色的塑造具有颠覆性。胡沈员介绍说:“那个造型的设计隐喻就是,我们从出生以来,没有任何性别的束缚,我们就是很简单的人,没有任何的色彩。到后来这个人穿上衣服,化了妆才变成了虞姬。”

对胡沈员来说,演《十面埋伏》与《流浪》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不论是肢体形态、人物塑造、角色内心的对话,这两部作品都是完全不一样的。《流浪》更多的是与自己对话,而《十面埋伏》是与虞姬对话,要通过舞蹈让人们看到虞姬‘灵魂’。”

随着演出市场愈发成熟,现代舞的时代是否已经来临?胡沈员认为,作为身在其中的一名舞者他无法评判,唯有默默努力,尝试将舞蹈的概念扩大,与不同领域的艺术合作,用更宽广的视野包容创新,那么现代舞就一直会处于发展和进步的洪流之中。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