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烈士故居重新对外开放
2021-05-2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郭容/图、视频

相信许多人都看过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电影中的“李侠”“兰芬”的原型就是李白烈士和夫人裘慧英。

38年前,一位叫吴德胜的团干部找到裘慧英,陪裘妈妈循着记忆找到了昔日生活过的地方,一起筹建了李白烈士故居。故居的第一二任名誉馆长裘慧英、李恒胜已先后故去。作为第三任馆长,在今天(5月27日)上海解放72周年之际,吴德胜和李白烈士之孙李立立等人一起参加了李白烈士故居重新开馆仪式,并和众人一起体验了情景党课《电波不逝,信念永存》。

 开馆首日,这些“不速之客”瞻仰烈士故居 

如果不仔细找,很难发现这位著名烈士的故居的所在地,从四川北路的支马路黄渡路拐进一个弄堂,入口处一块醒目的石碑指明了故居的方向。黄渡路107弄15号,这正是李白烈士被捕前最后和夫人一起生活、工作的地方。

沿阶而上,来到三楼,老式五斗橱、带着年代感的布艺沙发、一张铁床、一个为襁褓中的婴儿准备的竹制摇篮……简朴的一室一厅高度还原了当年李白烈士夫妇生活的场景。1947年-1949年,李白与妻儿就居住在这里。白天,李白出门上班掩护身份;子夜,他就在不到2平米的小厨房内,蹲坐在小板凳上收发电报,每夜连续工作达四五个小时。

1948年12月30日凌晨,正当李白发完三份“十万火急”的密电后,国民党特务侦测到了电台的位置——就在黄渡路107弄15号这间阁楼。面对敌人黑压压的枪口,李白沉着地吞下了密码,向党中央发出了警示信号,那就是“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随后,遭到逮捕。

在房间内,记者与一名叫杨忠良的不速之客撞了个正着。上世纪90年代,他曾租住在弄堂里为期一年,房东告诉他,弄堂的一处寓所就是李白烈士的故居。巧的是,此次他从成都抵沪故地重游。恰好碰到故居重新开馆。“当年我租房的时候就知道《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故事,深受感动,如今看到故居布置一新,很高兴。”

“好可惜,李白英勇就义后20天上海就解放了。他走的时候太年轻了,才39岁。” 现年七十的白发老人年先生专程从住所远道而来,为的就是再次瞻仰这位烈士。老人的亲戚以前住这附近,也是对方告诉了他故居重新开馆的消息。老人称,平时自己对红色场馆比较关心,此次特地来打卡。

 热心市民捐出老古董藏品 

跟着李白烈士故居馆长何瑛一一踩点新的故居展陈,记者发现,此次展陈新增了李白烈士的家谱、李白同时期的老电台、李白在良友糖果店使用过的保温桶、李白的烈士纪念证书等一批珍贵物品。

“布展过程中,我们发现,因为李白烈士当年从事的是隐蔽战线,想要征集实物难度较大。幸亏一些热心市民捐赠了一批实物,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何瑛介绍说。

热心居民王尧的父亲曾经是良友糖果店的伙计,和李白烈士是同事。当得知故居在征集相关物品后,主动找到故居的工作人员捐了保温桶。“解放前,良友糖果店相当于现在的便利店,店内的商品品种不是很多。那时没有冰箱,比较有特色的是存放冷饮的保温桶。这件物品在我家珍藏了70多年了,我小时候就知道它的故事。所以虽然遇到了搬家、维修房子等事,我们依然留着它。当得知红色场馆的需求后,我们决定将物品捐出来。”

本次展陈中,电台元素随处可见,整个展厅设置了发报的声音特效,营造了电波永不消逝的意境,此外还加入多个媒体互动装置,其中更融入了文艺元素,观众可以观摩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看看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故事里的中国》等视频,也能欣赏宋怀强老师关于李白家书的朗诵等。

“一短四长”代表“1”“四长一短”代表“9”……在发送了正确的电报后,屏幕上显示“胜利”两字。值得关注的是,故居还保留了发报互动体验区,并在发报设备上进行了提升优化,同时设置了一定难度,让观众可以学习摩斯电码小知识,体验更真实的发送电码过程,寓教于乐。尾厅特别设置了传承环节,通过互动装置为李白烈士献花。“相较老馆,新馆深化了多媒体装置,与观众的互动性更高,相当于进阶版的摩斯电码体验。”负责多媒体设计的徐跃告诉记者。

 名誉馆长和烈士之孙讲述那些年的故事 

在故居重新开馆首日,记者还在现场邂逅了李白烈士故居名誉馆长吴德胜。吴馆长回忆说,自己于1981年到虹口区团委工作,1983年任团区委宣传部长,同年年底寻访裘慧英老人,并叫她裘妈妈。亲自与裘妈妈一起努力建立了李白烈士故居。

这段忘年交整整维持了近10年。1992年裘妈妈去世后,吴德胜又与李白烈士的儿子李恒胜成了好朋友。2015年,李恒胜去世后,现在他与李白烈士的孙子李立立继续探讨研究烈士的事迹。

吴德胜口中的昔日故事,有别于史料上的黑白字体,显然更加生活化。“当时裘妈妈告诉我,组织上让他们扮成假夫妻,有点像电视剧《潜伏》里的桥段。李白教她穿旗袍、踩高跟鞋、打麻将,起初她不理解。后来在一次又一次传递情报的过程中,才认识到隐蔽战线工作的重要性。后来,两人产生了感情,像《潜伏》里的剧情一样,向党组织申请结婚了。”

作为李白烈士的后人,李立立从小由奶奶带大。此前在受邀参加汇论坛演讲时,李立立介绍说,“在相处过程中,我爷爷说,这个电台是党的眼睛党的耳朵,哪怕是一份报,对党的事业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爷爷的言行对奶奶起到了很大影响,奶奶逐步对这份工作越来越理解了。我爷爷也告诉她,我们这个工作不像你原来搞地下工作轰轰烈烈,也不像战场上那么激烈,我们这个工作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我们一份情报能顶一个团甚至一个师,所以意义是不一样的。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我奶奶也承担了情报的传送工作,后来也学会了发报。”

“我对我爷爷的认识也是有个过程,奶奶经常到外面去作报告,我就坐在后排,有时候听得也不是很认真。懂事以后,我听报告的认真度就不一样了。起初,奶奶担起了外出讲爷爷故事的主要责任,奶奶过世以后,我父亲接班了,也讲了很多关于我爷爷的故事。现在我父亲也过世了,尽管我对一些史料的认识不如他俩多,但我觉得自己有这个责任把爷爷的故事讲好。”李立立表示。

 == 相关链接 == 

新一届“李白中队”授牌

今天,丰镇中学、格致中学、澄衷高级中学、红旗小学、中州路第一小学、凉城第四小学、钟山初级中学等7所中小学成立新一届“李白中队”。

开馆活动结束后,来自“李白中队”的3位10后小小红色宣讲员贾梓涵、贾丰诚、杨煦涵,“虹口记忆传讲工作室”主讲人张家禾教授和李白烈士之孙李立立组成党史学习宣讲“老少组合”,在全新的李白烈士故居为与会人员上了一堂《电波不逝,信念永存》的情景党课。

来自“李白中队”的三位10后作为小小红色宣讲人,向大家讲述100年前的“10后”李白的成长经历以及与敌人斗争的光辉事迹。

何瑛表示,故居开馆后,将继续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深挖李白烈士的事迹,创新宣传形式和载体,打造大思政课场景。同时,还将继续打造李白支部、李白中队、李白班、李白卫星站等以李白命名的先进团队,进一步传承弘扬李白烈士的精神。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郭容/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