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间的红色百宝箱|宣言精神永存,真理之音回响
2021-05-3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常鑫/图、视频 周紫薇/剪辑

国福路51号,曾是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的寓所。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前夕,小楼以《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的新身份,重新回到复旦师生和公众的视野中。如今的展示馆里,不同版本的《共产党宣言》,正有力讲述何为信仰之源。在革命浴火中留存的“红本”和“蓝本”的故事,让每一个人都感到《共产党宣言》的出版和传播,如同中国革命历程一样,历经磨难曲折,来之不易。

中文首译本在又新印刷所诞生,首版1000册

江昊是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硕士生,也是《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的一名队员。“红本”和“蓝本”的故事,让她感慨万千。

《共产党宣言》是30岁的马克思和28岁的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纲领性文件,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学说,解释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必然胜利,阐述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革命实践活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武器。

陈望道老校长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只有29岁。1920年的一个春夜,在家乡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久未修葺的柴屋里,两张长凳架起一块木板,既是床铺,又是书桌。陈望道奋笔疾书,“手沾墨水口来尝,信仰味道终觉甜”的故事传颂至今。

1920年4月下旬,《共产党宣言》完成首译,陈望道将译稿带回上海。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在又新印刷所诞生了,第一版印了1000册。该书为竖排平装本,用5号铅字排印。

由于印刷仓促,秘密出版的8月版《共产党宣言》,书名错印成了《共党产宣言》。因《共产党宣言》的封面是一幅水红色马克思半身像,所以被称为“红本”。上面写着“马格斯、安格尔斯合著,陈望道译”。1000册首版很快销售一空。

首个中文全译本的翻译出版,对建党前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早期共产主义者的成长,对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对推动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的蓬勃发展,都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很快,在1920年9月,又再版重印了1000册,同时把书名改正过来,换成了马克思的蓝色头像,被称为“蓝本”。

百年沧桑巨变,现今,全国范围仅存12部《共产党宣言》首译本,其中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发现了5部。

浴火留存,广为传播并时刻发挥巨大影响力

在一次次的志愿讲述中,《共产党宣言》的出版和传播,如同中国革命历程一样历经磨难曲折,总让江昊倍受震撼。

“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共产党宣言》的影响越来越大。平民书社、上海书店、国光书店、长江书店等出版机构纷纷再版,仅平民书社在1926年1月至5月就重印了十次,累计重印了17次。”江昊说道。

“信仰之源”,正是《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里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许许多多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由此而觉悟,并带领广大劳苦大众走上革命道路。

然而,作为“革命进步书刊”,被共产党人视为珍宝的《共产党宣言》,当时在反动派眼里便是洪水猛兽。经历长期的革命和战火洗礼,在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和坚如磐石的革命信仰下,也只有极少数得以幸存。但正如前赴后继、一往无前的中国共产党人一样,《共产党宣言》在白色恐怖之下,仍在广为传播并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

陈望道老校长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不仅为中国共产党100年前的诞生,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也为复旦大学植下赓续百余年的红色基因。

在江昊看来,首译本见证时代风云,而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中“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的重托,始终在服务队成员心中声声回响。

“《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是我们党员志愿服务队员工作的地方,也是我们和更多青年共同成长进步的课堂。让我们和更多青年朋友们一起,更明晰前行的方向,更坚定脚下的道路,成为传递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火种’,心中有火,眼里有光。”江昊说。

[对话]

青年报:你是如何和“星火队”结缘,成为一名“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的?觉得自己有了哪些改变?

江昊:本科期间,我便时常听闻陈望道老校长许多事迹,包括著名的“真理的味道”故事,我相信,这背后一定有更多值得挖掘和学习的故事和精神,因此,在看到“星火队”招募消息后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我一直很感恩自己能够通过面试,也非常感谢老师们、学长学姐们和志愿者们的关心和帮助。我非常喜欢“星火”的寓意,即成为传递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火种”。在正式成为星火志愿服务队的一员以来,我既是宣讲者,也是受教育者。在讲解中,使我更加坚信信仰的力量,想要将对真理的追求继续传承下去。

青年报:这个展示馆没有专业讲解员,却有着别样意义。你如何看待这样一个红色地标?

江昊:陈望道老校长一生中在复旦度过超过半个世纪的时光,其旧居经修葺后,以《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的新身份对外展出。一开馆,复旦大学就成立了一支《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培养具有高质量讲解能力的宣言精神传播者、能做扎实理论研究的宣言精神研究者、素质过硬志愿奉献的宣言精神实践者。

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前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激发爱国热情;越来越多的单位组织预备党员来到旧居庄严宣誓入党;越来越多的老党员来到这里重温入党誓词,这个红色地标以复旦为依托,融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红色记忆。

青年报:作为一名青年党员,你将怎样继续传承好宣言精神?

江昊:我们青年党员应不懈继续奋斗,加快增长才干、练就本领,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因此,我更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大量阅读经典,做到融会贯通,并在阅读的过程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在讲解过程中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奋进潜力。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学思践悟,在发挥自己生气活力的同时积极汲取老一辈共产党员的切身经历、实际经验,在获得实践感悟的同时将所获所得融入学习,在讲解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习感悟能力和讲解水平。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常鑫/图、视频 周紫薇/剪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