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党正青春”明起多平台上线,看12位80后“青春解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穿越回1912年,一位青年正站在一张世界地图前开始深思……这一幕将正式拉开《百年大党正青春》全媒体党课的序幕。6月1日起,12堂全媒体党课将在多渠道多平台上亮相,解码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原因。授课老师是12位80后,他们将以青春的“风华正茂”,讲述“百年大党正青春”。
1921年诞生的中国共产党,立志要以青春之政党,造就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100年后的今天,拥有9100多万党员的世界最大政党依然青春激昂。这个百年大党团结统一,拥有健全高效的组织体系、高度的自信自强、旺盛的创造活力、清醒的自我革命意识。那么,这个百年大党为何如此青春?又如何永远保持先进?
6月1日起播出的《百年大党正青春》全媒体党课,共12讲12集,每集25-30分钟。12位80后将从“理想信念”“永葆初心”“群众路线”“善于学习”“勇于创新”“不懈奋斗”“应对危局”“自我革命”“基层活力”“后继有人”“锻造骨干”“引领时代”12个维度阐述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的辉煌历程,解码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原因。
本次“百年大党正青春”全媒体党课采用“设问体”的讲述方式,通过不断提问和不断回答,如同思维导图般,带领观众深入思考背后的原因,以“深度、高度和温度”的结合,体现党课的专业性和学理性。同时课程邀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增强党课的对话性与互动引导。
其间,全媒体党课多“以史带论”,先讲历史、讲故事,从中总结。在建党百年这个重要时刻,除了不断强化历史知识学习外,更要在学理上作提炼、概括、总结,回应一些重大思想理论问题,实现党史学习从感性到理性的跃升,聚焦“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永葆生机活力、做到基业长青”这个问题。
参与录制的12位老师均为80后,最年轻的是一位90后副教授,他们都是由上海市委党校的12支创新团队分别遴选出来的优秀教师。
在党课进行中,青年教师们感慨:构建课程框架、遴选比对案例、考证研究史料、精心打磨讲稿的过程,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正青春的两个密码:“千锤百炼磨出铁军”以及“初心如炬使命担”。
“百年大党正青春”全媒体党课,由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会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人民网上海频道、阿基米德传媒、上海人民出版社等单位联合制作,6月1日起将通过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新闻广播、安徽之声、浙江之声等各地广播电台以及人民网上海频道、阿基米德传媒、话匣子App、学习强国上海频道、今日头条、青春上海、看看新闻、上海新闻广播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全媒体播出。
== 专访青年讲师 ==
最大的期待就是让年轻人对党史感兴趣
青年报今天专访《百年大党正青春》全媒体党课首讲“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讲师何莹。听这名85后的市委党校青年教师说说第一集的亮点,以及她对党课亮相后的内心期待。
记者:从“穿越回1912年,一位青年正站在一张世界地图前开始深思”这一幕开篇,在大家看来有何深意?
何莹:第一讲的主题是“革命理想高于天”。关于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有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他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对一个政党来说,理想信念则更加重要。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这是因为从一开始她就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远大理想。远大的理想正是百年大党青春永驻的密码之一。
那么,中国共产党的远大理想是如何确立的呢?我们不妨穿越回1912年,来到当时的湖南图书馆。一位青年正站在一张世界地图前,他背着手、微蹙着眉头,双眼炯炯有神。这位青年就是毛泽东。当时,毛泽东每天都会走三里路来到图书馆里进行自学,他每次经过这张地图的时候都会驻足和思考良久。
这样一张世界地图到底哪里吸引了他?毛泽东后来回忆说:“世界既大,人就很多,每一个活人都要生活,一般人的生活应该是过得幸福的,但我在韶山、湘潭和长沙见到的,广大人民的生活是痛苦的,缺衣少食,挨冻受饿,目不识丁,做一世的文盲,还常常被地主、豪绅和贪官污吏勒索压迫,被卖被杀。我总觉得我们青年的责任极其重大,青年的前途极其广阔。我想到这里,就下定这样的决心:我将以一生的力量为痛苦的人民服务,将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所以, 这个故事作为讲课的开篇,其实也是想从大家熟悉的人物入手,来展现当时以他为代表的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是如何来思考理想和对新中国的期待。在这种思考中,他们又是如何找到共产主义,把它确定为理想和信仰的。
记者:作为第一讲讲师,你做了怎样充分的准备?
何莹:压力和责任并重。第一讲,有点“门面”的感觉,受到关注都会比较多,各方面的把关都会特别严。最开始,我看到过一个记载,说毛泽东最开始要去湖南读书,但后来决定进行自修,开始每天去湖南图书馆。正是在湖南图书馆第一次看到了一幅世界地图,并从这个世界地图出发,开始思考世界和中国的未来。我当时就特别想从这个世界地图引入,但是后来很多老师就提出,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个地图,有没有这样的故事,接着,我就开始各种查证,最后在《毛泽东年鉴》中找到了出处,他自己确实有这样一段回忆。
可以说,查证史料,考究细节,是我们每一课最重要的标准。我们不允许任何的主观演绎的,而是要把事实呈现给大家。一方面是真实,另一方面它又能够很生动地告诉大家,这些看似很伟大的人物,其实他们也是有一个心路历程,也是在不断摸索中去找寻正确的道路,但他们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一旦他们确定理想信仰之后,从来都没有动摇过,并且在每一个不同的时代,结合时代的主题和历史的问题,去把理想一步步落地了。
记者:听说讲师们人均翻稿15稿以上,是这样吗?
何莹: 的确是。大家在打磨稿件的过程中,都是能够看到彼此的稿件,也会互相借鉴并继续头脑风暴。比如,某个故事,也许更适合用在“理想信念”里,而不是“初心使命”里,这个时候,大家又会继续调整,互相借鉴,并确保在这12堂课里没有重复,而是最恰如其分出现于某一堂课里,可以说,的确是调整过无数次的。
就我个人而言,我的稿子其实也改动蛮大的,主要是结构调整上很大。曾峻校长反复跟我讲,党课的侧重点和主题不是我们的理想信念是什么,而是说我们是如何通过践行理想信念来永葆青春的。所以,在选取事例上,其实我也被否定过。
比如说,我第二个故事讲的是当年红军长征队伍里最小的红军女战士苏力的故事。
曾校长就帮助我调整过故事的角度,希望突出小战士如何在长征的一路上被大哥哥大姐姐所作所为打动,从而吸引她去了解这个理想信念究竟为何,最终让自己也走上了这样一条道路,并在一生中去践行理想信念。
我记得, 4月1日到7日最后录课之前,我每一天都能改出一个新稿子,结构、案例,确实非常考验人。
记者:6月1日就要开播了,你有怎样的心情和期待?
何莹:真的是很开心很期待。我们这代人是何其有幸,能生逢建党100周年,并在建党100周年,又有幸通过这样一个全媒体党课的方式跟大众去讲共产党的故事。这也可以说是我们这群“青椒”职业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另一方面,我自己在备课的过程中,其实也是重新去学了一遍党史。在学党史和历史的过程中,我们自己也发现,历史赠予现代人的最重要的财富就是其中的精神,我们把这样的青春精神通过12个视角诠释和解读出来,其实最希望的也是听众们看到这些精神之后,能够对历史感兴趣,主动回到历史中去,了解中国共产党如何一路走来,永葆青春。希望听众了解这段历史,知道党为什么历经百年依然青春永驻,更重要的是即便再走100年,依然能青春永驻,其实这是最重要的。
至于期待,作为第一讲的老师,我最大的期待就是能够让年轻人对党史感兴趣,或者说是对党史有一个新的认知,能够主动地走到党史中来,愿意了解百年大党的青春密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