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小树立孩子的版权意识?老师、学生、家长同上一堂主题思政课
2021-06-02 青年

袁嘉乐同学在课堂上给同学们介绍自己的课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图

在电影院看电影时,很多人都喜欢拍照、录像然后发朋友圈,这样的行为算不算侵犯版权?6月2日上午,卢湾中学七年级3班的同学们上了一堂《保护版权 鼓励创新》的思政课。让人耳目一新的是,这堂课台上台下有三位“老师”,分别是学校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方红艳、七(3)中队袁嘉乐同学以及袁嘉乐的爸爸——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袁真富。

方红艳老师在课堂上和同学们讨论

  作品被侵权于是调查初中生版权意识  

这堂特殊思政课的由来,要从袁嘉乐同学遭遇的一次侵权事件说起。去年2-5月,袁嘉乐在网上一个编程社区发表了一些自己原创的编程作品,其中有两个作品火了,一度进入了周排行榜或热门作品榜单。但是,在他开放改编的情形下,许多人蹭热度直接抄袭他的作品发布。

“当中很多人甚至一点儿也不改变,也不标明原作者。”袁嘉乐在讲台上说,那段时间他每天都能看到被抄袭的消息。“说实话,刚开始我是高兴且自豪的,因为我觉得我的作品被别人看上,受许多人欢迎,热度高。可是,我把这件事跟爸爸说了之后,爸爸告诉我这是侵权行为,抄袭者没有尊重我的署名权。”袁嘉乐说,爸爸还给他打了个比方,作品就相当于自己的孩子,孩子都被人抱走了,怎么还能高兴?

被这个比方“震动”之后,袁嘉乐高兴不起来了。随后,他将原作品闭源,对那些抄袭的人发出“警告”。“这件事让我认识到,现在缺乏版权意识的人很多,或许他们也知道什么是侵犯版权,可总在不经意间就会侵犯他人版权。”袁嘉乐说,由此,他想调查一下现在初中生的版权保护意识,于是启动了一个创新课题。

通过调查问卷,袁嘉乐发现,初中生中确实存在“虽然知道什么是版权可总在不经意间侵犯版权”的情况,比如,虽然知道应该付费购买电子书,但遇到很喜欢的电子书时,真正有购买意愿的只占到1/3。为此,他也提出了对策建议:对于没有发表过原创作品的初中生,重在培养其版权意识;对于有过原创作品发表的初中生,重在教其维权。

今年5月,袁嘉乐的创新课题《互联网时代初中生版权意识调查及对策建议》,荣获了上海市青少年创新大赛一等奖。

身为家长的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袁真富在课堂上与中学生讨论

  从小树立版权意识老师设计特殊思政课  

在袁嘉乐同学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卢湾中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方红艳敏锐地捕捉到这个课题的教育意义,于是以该课题事例为切入点,立足学生的学情,围绕“版权生态”“日常生活中的版权问题”“保护版权三步和五步”教学环节,精心设计了一堂由老师、学生、家长共同执教的普法教育主题思政课。

课堂上,方老师先请袁嘉乐同学从自己的原创作品被侵权的经历出发,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课题成果,引发大家对保护版权问题的思考。随后,方老师围绕著作权(版权)的相关概念,结合“抄袭别人原创作品”“在影院观影时拍照录像”“购买使用盗版教材”等案例,通过动画视频和生动讲解,向同学们普及了保护版权是尊重知识的表现,也是保护创新的需要,更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的软实力。而作为家长,身为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的袁爸爸,则从自身专业的角度,对同学们案例讨论的观点进行了点评和讲解。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方红艳介绍说,七年级的道法课,法律方面的内容涉及的还较少,到九年级会多一点,“我觉得版权意识应该从小就要树立起来,所以就想到用学生课题作为切入点,上这样一堂主题思政课。”

这堂给初中生上的课,也让袁爸爸很感慨。“我原来以为版权是进入大学才接触的内容,初中生是接触较少的,但一堂课下来,发现小朋友们很活跃,而且对版权问题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看法。”

他表示,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孩子们从小就开始接触与版权有关的作品,而且这种接触版权作品、内容产业的机会和频率会越来越高,应该要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今天这个课程设置特别贴近学生们的天性,接近他们生活的状态,能够很好地把比较专业的知识和他们的生活经验有效结合起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感受版权知识,这种方式非常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