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从蜗居到安居,北外滩“最难”旧改背后还有这样一群年轻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今天是虹口区北外滩昆明路以南成片旧改评估方案公示的日子,早上8点多,基地里已经热闹起来。这个地块旧改的成功,将意味着北外滩地区成片二级旧里的消失。这个被称为北外滩“最难”旧改的背后,还有一群默默奉献的年轻人。
旧改老法师说 专业加温度,深入到位
“这里的面积约15万平方米,涉及居民约5900户,为何说难?主要是因为这里的房屋类型相当多样,有旧里、新里、公寓、花园住宅、新工房……这不仅增加了制定评估系数的难度,同时也为工作条线的梳理带来更大的强度。”北外滩街道旧改分指挥部常务副指挥林振东介绍说,“你看,桌子上这一大叠信件,就是之前居民发来的各种疑问,主要四大类原因,最多的是家庭矛盾,其次是历史遗留、政策不认可和诉求偏离。我们针对不同原因,去联系相关职能部门解决这些问题,争取合理利益,从而推动旧改工作的下一步进展。”
这张桌子的主人是北外滩旧改群众工作组组长徐仁祯。2004年起,他参与了51个北外滩旧改地块,助推5万余户居民告别蜗居。
“老徐很有办法的,他自创了9种群众工作法:实事求是法、善于倾听法、真情感化法、现身说法法、找准症结法、刚柔并济法、给予台阶法、换脸上门法、迂回沟通法,这么多年下来,总有一款可以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里去。”林振东说,自己之前在街道做政法委书记的时候,化解最多的矛盾就是旧改,去年8月全身心投入旧改工作后,他组建了5个工作组:党建工作组、群众工作组、综合整治工作组、保障工作组和宣传工作组,明确各自的分工后加强协作,将旧改的工作做得更全面更高效。
与此同时,他也意识到,如此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旧改,应该被全景式地记录下来,不仅是将成功经验与大家分享,同时还要把旧改中的人都录入其中。
林振东透露,随着今天方案的公布,之后会召集全体居民进行圆桌会议以及方案答疑,预计在这个月的月底,会有一个揭牌仪式,记录下这个历史性的时刻。
旧改年轻人说 感同身受,将心比心
这本《昆明路以南成片改造全景式纪录》的统筹工作由党建工作组的王慧担任,除了汇总相关素材以外,她也跟随群众工作组去现场做房屋评估,搜集第一手的资料。
“当我来到张老伯家,进门的刹那,真的是忍不住鼻子一酸。”眼前的景象是这个85后上海女生从没见过的——一家四代六口人,蜗居在24平方米的两间老屋里,转个身都非常困难。
“张老伯当时哽咽地说,自己天天掰着手指盼望着,等之后分到新房子有条件了,就把93岁的老母亲从养老院里接回家,尽一份孝心。我非常感动,同时也很替他们感到高兴:旧改的阳光照到了他们。类似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这种感同身受让我可以更多地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将以后的工作做得更好、更扎实。”
在基地的外墙上,有很多旧改宣传画,扫描上面的二维码会跳转到北外滩街道公众号,宣传中心干部戴幸一会及时地将旧改的各项工作须知和节点在上面发布,在让居民心里有数的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戴幸一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外滩人,她骄傲地说,如今的北外滩来福士以前正是她的家:“这些年来,经过一轮轮的旧改,我们这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可以在其中出一份力感到很自豪。”
原来,戴幸一早在几年前就开始接触旧改工作了。“我接待过一个阿姨,因为在选择货币还是选择房子的问题上举棋不定而无法签约,我就以我家当年动迁时候的亲身经历与她分享,让她做出了更适合她家情况的决定。后来在一个暴雨天,阿姨还特地来找我道谢,帮她圆了自己多年的安居梦。”
在基地,戴幸一还认识了她的爱人昌正文,虹口动拆迁实业有限公司最年轻的90后项目部主管。
有同事开玩笑说,戴幸一和昌正文这对旧改小夫妻,一个是街道的女婿,一个是征收的媳妇。在生活中,他俩经常一起探讨旧改工作的方式方法,而今年随着旧改步调的进一步加快,昌正文几乎每天都要忙到晚上九点十点才回家,双休日也不休息,所以就连这种业务交流的机会都变少了,但为了帮助千家万户尽早告别蜗居,这种暂时的舍小家也是值得的。
在基地,类似的年轻脸庞还有很多。据林振东介绍,在500多人中,有48个青年干部参与、见证了旧改。这代年轻人已逐渐成为旧改中的坚实力量,践行着“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为这座城市带来更加精彩的未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