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创新创业为什么行?在浦江创新论坛上,他们这样形容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
“在上海虹桥机场打车,不管人多少,很快就能上车疏散,因为打车有10个车道,很简单,却能体现出城市的精细化管理。”这是上海华测导航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胡炜对于上海的印象。他去年来到上海发展,测量出8848.86米珠峰新高度的国产测试仪器正来自他的企业。
和他对上海有同样印象的还有亲自登上过珠峰的万科集团创始人、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石。在今天上午举行的2021浦江创新论坛之创新创业论坛上,这些科技创业者们,用“有温度”来形容上海。
王石:双创环境打造可以有“上海标准”
疫情当中,王石还是要经常出国,回国需要隔离,首选是上海。“因为上海管理的科学化、人性化,管理的效率非常高。”王石说,全球一体化的时代,竞争力体现在哪里?不仅仅是创新环境,还有人文环境、宜居环境。效率、温度和标准,是他对上海的印象和期许。
今年70岁了,但王石还记得小时候的上海,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买东西都要买上海货。这也让他在改革开放后去深圳创业,从深圳往外发展的首选城市就是上海。“因为我觉得在上海站住脚了,就能在全国站住脚。就跟以前大家都只认上海品牌一样。”
他很庆幸万科1991年就选择进入了上海。“上海环境好,有市场,没得说,但非常挑剔,所以我很庆幸我们进来得早。”王石说。上海的科学化管理、管理效率都让他对上海有非常高的期望。
数字时代最需要的是人才,而吸引人才需要的是温度。“做什么都得有温度。我也想用有温度这个词来形容上海。上海是中国未来面对双创的重中之重。创新需要什么样的温度?我对上海抱有期望。”王石说。
对于创新创业环境,他也希望能做出一个上海标准。“一般我们讲到做企业,有三点,产品做得不错,品牌做得不错,再往上走就是标准。我觉得上海是适合做标准的。国际上不少城市也有各种标准,比如绿色标准有西雅图标准、苏黎世标准,我希望今后我们也可以拿出上海标准。”
上海高新技术企业展现强劲韧性
论坛现场发布了一份由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和上海大学联合课题组共同研究的报告《上海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投入百强榜》,则体现了上海对于创新创业企业的吸引力。报告显示,从2016年开始,特别是《关于加快本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以后,上海的高新技术企业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实力和韧性。
2020年,上海三年有效期内高企数量增长至17012家,较2016年的6938家,增幅高达145.2%,每万户企业法人中高企数量达到380户,居全国第一;工业总产值达1.53万亿元、营业收入实现3.43万亿元,分别占全市规上企业相关指标的44%和46%,并实缴税收1142亿元;研发总投入为1264亿元,较2019年增长13.9%,占到全市研发总投入的七成,拥有发明专利11.11万件,成为上海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动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全市高企中共有284家上市企业。其中,40家高企成功登陆科创板,占到上海科创板上市企业总量的93.02%。这表明,在关键指标凸显科创“底色”的新生板块中,具备研发“引擎”、专利“肌肉”、人才“大脑”三大特征的高新技术企业得到了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与青睐。
而以华为、海思等为代表的“百强高企”创新标杆特征凸显。以0.59%的数量比重,贡献了全市高企34%的科技活动经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高技术服务业最受关注,尤其是电子信息,占全市高企总量的45%。16%的科技活动人员、31%的外籍专家和留学归国人员,在引领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创新驱动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于晓宇作为研究团队代表介绍说,近年来上海引导高企充分发挥创新投入主体作用,树立标杆引领企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目前上海每万家企业国家高企占比位居全国第一,研发占比较往年有显著提高。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陆敏在致辞中也表示,上海近年在创新创业环境方面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多层次双创载体空间网络正在建立,创新资本投入逐步多元化,创业人才逐渐国际化,为科技企业提供的服务日趋精准化。
据科技部火炬中心的数据,2020年,虽然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和影响,但全国的科技双创工作不仅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同时实现了双创服务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双提升。
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张木表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已达5843项,同比增长12.2%,科创空间数量达到8507家,同比增长6.3%。目前各类科技创业孵化载体已经覆盖了全国95%以上的县级以上地区,成为双创工作的基础平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