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仰之美激发青年学子的创造力
2021-06-06 生活

青年报记者 孙琪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至今,走过了一百年坎坷而光辉的道路。回望来路,红色征程历历在目,红色记忆鼓舞人心。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上海高校都在努力挖掘红色文化的价值精髓和宝贵资源,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激发青年学子的创造力,助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日前,在团市委、市教委的指导下,青年报社、中信银行上海分行主办的首届长三角青年文创大赛暨“建党百年·青春创想”2021年红色文创大赛如火如荼地进行,沪上众多高校,包括部分长三角高校都参与了大赛。

  红色文创的创作需有迹可循有史可查  

王陈辉  浙江师范大学文传学院  艺术与科技专业主任

浙江师范大学的王陈辉老师自带领学生参与2021年红色文创大赛以来,就格外认真,学生们甚至用“严肃”来形容他。王老师说:“红色文创的主题非常宏大,也需要用严谨的态度来对待。浙江金华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借着参与红色文创大赛的机会,我指导学生们以我们这个地区为起点,寻找红色历史的脉络,接受红色教育,‘艺’说百年党史。”

王陈辉是浙江省大学生学科竞赛优秀指导老师,也被评选为浙江省“万名好党员”之一。他设计的红色文创作品——金华市“不忘初心主题特色车站”,相关图片曾经在“学习强国”App首页上亮相。最近几个月,他正带着学生们跋山涉水,探访当地的红色地标,记录当地的红色故事,并根据写下的心得感悟,做了一系列红色文创作品。

王陈辉老师和学生一起梳理了当地的红色文化脉络,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本文受访者供图

据王老师介绍,武义是革命根据地老区。1930年,全国红军人数达到十万人时,武义(包括宣平)的红军人数就有5000人之多。当地的叶长埠头有“红军渡”的别称。这里的群众和红军也有深厚的革命情谊。“红军渡”旁住着“老莲婆”一家,作为摆渡人的“老莲婆”,撑船技艺巾帼不让须眉,她曾经多次帮助红军渡江。类似这样的红色故事流传至今。“老莲婆”本人在上世纪90年代才去世,当地很多人对这份鲜活的军民鱼水情仍有记忆。王陈辉的学生们对这段可歌可泣、动人肺腑的红色故事十分崇敬,又充满好奇。他们拜访很多了解这段革命岁月的当地人,并翻阅大量史料,十分感佩先辈们不屈不挠、不畏牺牲、执着奋斗的家国情怀,将一腔澎湃心情化作灵感,设计出多组红色文创作品。

王陈辉老师带领学生设计的红色主题盲盒。

“红色文创,本身主题是严肃的,不能简单化、片面化,因此我们师生在创作过程中,坚持做到有迹可循、有史可查,全面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充分了解当时的故事,以及把握其中的革命精神和文脉传承,并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丰富价值。唯有如此,才能使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王陈辉表示,经过数月的筹备和设计,如今已有书签、尺、盲盒等10多组文创作品,而这次他挑选了其中4组比较完善的作品来参赛。王陈辉告诉记者,借着这次红色文创比赛,学生们完成了一次特别的党史学习,真正践行了“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将共产主义信念化为学生眼中的星光  

郑丹彦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设计系青年教师

上海的众多红色文化纪念地,勾勒出它作为一座光荣之城的“红色带宽”。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的几位学生们在青年教师郑丹彦的带领下,参观了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共四大纪念馆。在这些红色地标进行学习之后,他们获得了灵感,创作了一系列Q版兄弟姐妹的红色公仔。

双手叉腰,富有朝气和斗争精神的大男孩,是师生们设计的第一个虚拟人物形象,被取名为“破暑”。他是系列公仔中的大哥,他的名字里有“清风能破暑”之意,又代表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意思。

身穿旗袍,有一头卷发的女孩,是他们设计的第二个虚拟人物形象,叫“秋莎”,外表温婉,内心炙热。秋莎的人物简历是大哥“破暑”努力攒钱供妹妹秋莎前往莫斯科留学,接受了先进思想洗礼的妹妹学成归国,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郑丹彦带领学生以上海的红色纪念馆为灵感,设计的三个Q版革命青年形象。

头戴贝雷帽,身穿校服短裤,背着书包的小男孩,则是第三个虚拟人物形象,名叫“立民”,取自“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这位小弟弟受到二姐影响出国留学,归国后与同伴们一起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这个创意是我们师生线上开会,碰撞出来的灵感。”郑丹彦告诉记者,她在大学时代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至今已经有9年的党龄。现在在支部担任组织委员,负责发展学生党员工作以及支部党建活动。“如今的学生是非常有活力的一代青年。我在组织党建活动的过程中,尽量结合学生的特点,打破原有‘你说我听’单向传播方式,组织具有‘参与式’双向交流与互动的活动。”她带领的学校第二课堂叫“非遗大师班”,主要是带领学生们做一些非遗文创。有一天,师生们在线上开会进行头脑风暴,商量着以申城红色历史、红色纪念馆作为灵感,并结合年轻人喜爱的一些元素来创作一系列文创作品。他们走访了上海的多家红色纪念馆,进行了数次头脑风暴,决定做一系列革命青年形象的Q版公仔,并给这个项目起名“沪寻迹”。制作期间,听闻“建党百年·青春创想”2021年红色文创大赛正在征集作品,立刻决定参赛。

郑丹彦老师和学生一起研究讨论“沪寻迹”项目卡通人物的细节部分。

这些带有时代朝气的红色文创作品,在学校获得了不少好评。不少第一次看见这些作品的人都会大呼:“好萌!”等到细细听说了人物的介绍后,又觉得很有意义。

“最近我们师生还多次去了渔阳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旧址和《新青年》编辑部,根据《新青年》编辑部的红色历史,提炼了相关的创作元素,制作了本子和手机壳、帆布袋、书签等红色文创作品。”郑丹彦说,这样的红色美育,能够促使学生们主动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光辉革命历史;她也非常高兴,能将高尚的爱党情怀化为润物无声的春雨洒入学子们的心田,并鼓励他们将这些红色文化的元素运用到大众日用品的设计中,这无疑可以获得更多当代青年的共鸣。

“将共产主义信念化为孩子们眼中的星光,这就是我送给他们的最好礼物。” 郑丹彦说。

青年报记者 孙琪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