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调查|80.2分!上海学生体育素养得分背后是什么?
2021-06-1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小学、初中、高中学了12年体育,到头来却一个体育项目都没掌握,过去,这样的学生并不少见,但今后,会越来越少!近日,上海市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体系和2020年度上海市学生体育素养评价蓝皮书正式发布。蓝皮书显示,在对上海16个区的1243所中小学超过41.7万人的测评中,平均总得分为80.2分。其中,女生的体育素养平均得分较男生略高,高中学生的体育素养平均总得分高于初中、小学。这样的数据意味着什么?新发布的体育素养评价体系对全市学生的体育课会有什么影响和指导意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进行了采访。

【数据】

平均总得分80.2分!女生高于男生

为贯彻落实“要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养”有关要求,建立健全学校体育评价机制,2016年,上海市教委启动了体育素养评价体系的研究和推进工作。

几年来,研究团队结合国内外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对学生体育素养的核心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建立了面向全体青少年学生,涵盖态度、行为和成效等三个维度的学生体育素养评价理论,明确了体育意识、知识、行为、技能及体质等五个二级指标、相应权重、三级指标及测评方案,基本构建形成了相对科学、系统的学生体育素养评价理论体系,并依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平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级六层的学生体育素养智慧服务平台,实现市、区、校三级及面向年级、班级、学生的用户数据采集、分析和个性化推送。

此次发布的2020年度上海市学生体育素养评价蓝皮书显示,上海市学生体育素养平均总得分来自417336人(16个区的1243所中小学),平均总得分为80.2分。在性别上,男生体育素养平均总得分为78.9分,女生体育素养平均总得分为81.5分,女生的体育素养平均得分较男生略高。在不同学段上,学生的体育素养平均得分随着学段的升高呈现上升的趋势,高中学生的体育素养平均总得分最高,为82.2分,其次是初中和小学,得分分别为81.0分和78.1分。

此外,在上海市中小学学生体育素养的五个二级指标中,学生的体育意识得分最高,为92.1分;体育知识的得分为86.0分;体质健康的得分为79.4分;体育行为的得分为79.3分;体育技能得分最低,为72.6分。

【解读】

分数反映的是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

在人们的印象中,男生通常比女生更爱运动,为什么男生的体育素养得分会低于女生?为什么高中生的体育素养要高于初中生和小学生?这些得分背后意味着什么?

上海体育学院副院长唐炎对相关数据进行了解读。“体育素养得分不是简单的体育技能得分,也不是速度、力量得分,而是反映了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他介绍说,在体育素养的五大指标里,体育意识、体育知识都是偏静态的,而在中小学阶段女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好,因此女生在体育意识、体育知识方面的得分是比较高的。

“我们平常看到的表现是男生好动,女生好静,好像男生的体育会更好,这个测试结果告诉大家,并不是女生不好动,只是女生(运)动的方式与传统的理解有偏差。比如,男生爱打篮球、踢足球,在户外大家都看得见,而女生爱跳健美操、韵律操,是在室内的,很多人看不见,所以平时感观上是有种误差的。”唐炎说,事实上从上海的整体来看,男女生的体育在中小学阶段虽有差异但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大,所以从综合素养来看,女生的得分反而要高于男生。“其实把这个现象往社会延伸,就会发现其实蛮正常的,现在中老年群体健身的、跳广场舞的以女性居多,女生并不是不好运动。”

而从学段的得分来看,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体育素养水平是逐渐提升的,唐炎说,这跟上海这些年来推动的中小学体育改革也是有关联的。“比如,我们针对体育开展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使学生在小学建立兴趣,到了初中有多样性的体验,再到高中形成比较稳定的项目兴趣。”

唐炎认为,此次公布的数据中,有两个数据是值得家长、学校和全社会关注的,即体育意识得分92.1分、体育技能得分72.6分。“体育意识92.1分,说明学生潜意识里是愿意参与体育运动的,也就是我们的中小学体育是帮助学生建立起了这种意识的,但是体育技能只有72.6分,就说明是‘有想法没行动’,这也是学校体育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那么我们就要思考这个‘没行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不是课外培训班、学习负担等影响了学生把(体育)意识转化为行动,这也不是简单的体育问题了。”

【亮点】

从结果性评价变为“结果+过程性”评价

在多位专家看来,此次上海推出的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体系,最大的亮点是将学校体育评价从原来的结果性评价变成了“结果+过程性”评价,更能反映学校体育对学生体质健康、体育参与、体育技能养成的情况。

“原来学校体育的评价更多的是强调体质健康这个维度,现在的评价体系不仅把学生的体质健康结果水平体现出来,更把影响体质健康的过程性要素也体现出来了。”唐炎说,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学生对体育习惯、体育行为的养成是多元的,一个体质健康(数据)并不能全部体现,而现在的体育素养评价有五个维度,体现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评价是指挥棒,教育评价是一个关系到教育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上海市大学生体育协会会长、上海市中学生体育协会名誉会长薛明扬认为,体育的评价还是要回归本源,“这些年来我们比较注重的是结果评价,现在我们努力去做的是,除了结果性评价之外,更多关注的是过程评价,探索增值性评价,最终想实现的是一种综合评价。”

在研究推进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体系过程中,上海已经构建起了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学生体育素养智慧服务平台。截至2020年底,汇聚至体育素养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已达4.5亿条,全指标测评学生数近50万人。

“这个平台的数据采集是全流程自动化数据采集,学生的数据一采出就直接进入系统了,数据采集过程简化了,而且更准确。”唐炎介绍说,以前一些体育项目的测试,需要人工在纸上打分,然后录入电脑,再上传系统,“现在我们开发了智能化测试,像足球、田径、游泳等项目,学生通过电子学籍卡到现场进行测试,测完后数据会直接进入系统。”

比如,在建平中学举行的一次体育素养测评中,一名学生在投掷实心球,每一次投掷情况都被实时记录下来,帮助她纠正动作,提高成绩;另一组学生在不同跑道上冲向50米终点,通过视频采集和记录系统,可以实现多人成绩同时记录。

上海市学生体育素养数据大平台专家组组长、同济大学教授凌培亮透露,在田径和游泳项目的基础上,今年平台又增加了对乒乓球和足球项目的测评,后续还将逐步增加其他项目。随着智能化设备进校园,学生的体育行为可以被及时记录下来,有助于实现体质和体育技能的多次测试、选优记录。“根据测试结果,学校可对学生的体育素养,提供更为贴身和贴心的干预,为学生开具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和生活习惯处方。”

【后续】

今年9月起小学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

为不断提升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上海还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

记者从市教委了解到,上海中小学校将严格落实国家和本市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自2021学年秋季学期开始,小学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鼓励初中、高中逐步增加课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课内体育锻炼时间,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与健康课和校园体育活动。

同时,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节课间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合理安排学生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着力保障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大力推广家庭体育锻炼活动,加强对锻炼内容、锻炼强度和时长等的指导,不提倡安排大强度练习。

此外,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中小学校要聚焦“教会、勤练、常赛”,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让每位学生掌握至少2项运动技能。要通过创建体育社团、校运动队及俱乐部等形式,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和节假日等时间参加训练。要组织开展“全员运动会”“全员体育竞赛”等活动,开展校内竞赛、校际联赛及选拔性竞赛。体育教研部门要定期集中备课和集体研学,适时评价体育课教学质量。教师指导要贯穿课程的整个过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