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经验”从上影节走向全国,让影视摄制服务水平跟上电影强国步伐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常鑫/图
刚刚为第二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的电影《1921》,片中出现了大量上海市区的老建筑,让观众瞬间时空转移,似乎回到了百年前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对剧组来说,要取到如此多数量的景,在上海并不难,因为上海有闻名全国的“剧组保姆”。6月13日,由中国电影基金会、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和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联合举办的“推动国内影视摄制服务机制建设发布会暨‘上海经验’推广会”,作为本届电影节电影市场官方重磅活动在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举行,全国近30个城市的影视主管部门负责人齐聚上海“取经”。
“我们期待,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构建一套规范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影视摄制服务体系,助力电影强国建设征程。”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张丕民说。
◆ 取景服务亟需解决的问题 ◆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影视作品的消费需求越来越旺盛,影视剧组在各地城市外景和自然景观进行取景摄制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同时,境外影视剧组到我国开展联合摄制、取景摄制和委托摄制的合作也在逐步增多。影视摄制服务日益成为影视创作生产流程中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一个环节。
然而,纵观全国范围内的影视摄制服务水平,总体上依然存在着属地相关政策不熟悉、跨地区协调服务能力弱、跨领域资源整合能力差、相关专业人才队伍奇缺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剧组的协调成本居高不下、制片周期无法保障等行业的不良连锁反应,整个产业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制约因素。
同时,一些剧组在一些历史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拍摄时,对于环境的破坏,经常见诸媒体,也让不少取景地在接待剧组时,心怀焦虑。
如今,中国影视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在取景专业化、精细化方面转型升级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构建一套规范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影视摄制服务体系,为我国的电影工业化体系的建成保驾护航,已成为行业内一个亟待解决的痛点和难点。
◆ “剧组保姆”的秘诀是上海服务 ◆
剧组取景难、取景地也有困扰的问题,在上海颇为少见。对全国的剧组来说,2021年在上海拍片的体验相当之好:只要登录数据平台,就可以轻松浏览全上海按区划分的取景地,里面不仅有地点和联系人,还能看到这个取景地的图文和视频介绍;希望协调一些高难度的取景地,通过数据平台向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线上提出申请,就能迅速收到答复,并能免费高效地得到服务。
事实上,历经七年时间的探索实践,上海在影视摄制服务机制的建设和业务操作层面具备了规范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水准,受到了拍摄剧组和单位的高度评价,被誉为上海影视产业的“老娘舅”与“剧组保姆”。今年春节档备受关注的“上海出品”电影《人潮汹涌》出品人、制作人顾晓东告诉记者:“拍摄《人潮汹涌》时,有一场戏是雨夜戏,需要一个较大的公交枢纽,而且考虑到拍摄效果,导演提出需要调度公交车站的车辆,以达到电影的拍摄效果。我们在四处碰壁后,找到了机构。机构的同志们帮助我们协调了多个公交车站以备我们勘景,最终选择了松江某一个公共交通枢纽站。但由于是雨夜戏,需要调度多方力量,机构又帮助我们召开了几次协调会议,最终敲定半夜各方联动,配合我们完成这一场景的拍摄,我们非常感激。”
“剧组保姆”早已闻名全国。机构负责人于志庆告诉记者,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在全市16个区都设立了工作站,并形成了一整套工作流程理论,“对剧组来说,无需‘找人’‘托关系’,只要按照要求提交申请,我们团队都会尽心尽责去做好协调工作。很多人问我经验是什么,我的回答都只有一个词:服务!”
上海影视产业这两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再现中国电影发祥地的荣光,“这跟我们做好了‘窗口服务’,是分不开的。”于志庆说,机构几年来的工作,被媒体赞誉为“小支点撬起大产业”。
◆ “上海经验”走向全国 ◆
上海在影视摄制服务方面的经验,这几年一直受到全国不少兄弟省市的称道。这次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平台,中国电影基金会更是组织了国内影视摄制服务需求旺盛、适于影视摄制资源较为丰富的近30个代表性城市的电影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负责人,一起交流影视摄制服务的“上海经验”,共同商计国内影视摄制服务机制建设。
此前,遇到前来“取经”的兄弟省市,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都是点对点地分享经验。但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潮下,“上海经验”也实现了区域共享——2020年8月,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与长三角首批17家影视拍摄基地共同宣布成立“长三角影视拍摄基地合作联盟”,并发布联盟成立共识。
就在全国各城市组团来“取经”的前一天,6月12日,“长三角影视拍摄基地合作联盟”刚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内举办了联盟推介会暨《长三角影视拍摄指南》发布会,显示这个区域一体化联盟再结硕果。于志庆透露,在组织影视展会方面,联盟加强了各个影视基地的相互交流,联盟成员共同参与了上海国际影视节、长三角高清视听博览会、东京电影节线上展、长三角文博会,在这些展会上集中呈现、精彩亮相;一年来,联盟梳理了长三角的影视产业政策,汇编了各基地的服务信息,编撰完成了《长三角影视拍摄指南》;联盟以上海为试点,通过数据平台开展了影视拍摄线上远程申请与服务,下一步这些服务将在联盟中推广联动。
“联盟工作在迅速推进,我们承诺的五个‘一’,目前正在全力推进的,只剩下‘影视拍摄地评价机制’,这是请剧组给取景地打分,督促大家更好为剧组服务,助力影视产业发展。”他说。
为了更深入了解这些“上海经验”,“推动国内影视摄制服务机制建设发布会暨‘上海经验’推广会”还在仪式之后举行了全部由业内人士参与的圆桌会议,“共同研讨,同时探讨筹备成立全国影视拍摄服务协调中心、推动国内各省域层级的影视拍摄服务机制和体系建设的可行性。”张丕民说。
他介绍说,全国这些城市来沪“取经”之前,一些影视取景资源丰富、产业配套齐全的地区也逐渐开始了区域性影视摄制服务机制模式的探索。2017年,重庆市电影局发起召集包括公安、交通和文保等8个行政单位,组建了重庆一站式影视服务平台;半个月前,北京市怀柔区挂牌成立了国际影视摄制服务中心和中国影都影视摄制服务联盟,为完善中国影都全产业链的国际影视摄制服务体系开始了怀柔式的探索之旅。
今年是建党百年。2020年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2021年3月中旬,国家推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文化产业中居先导地位的影视行业将迎来又一次重要的黄金发展期,也标志着中国电影进入了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转型迈进的重要阶段。征程已经开始,服务将一马当先,“上海经验”的输出,或将成为未来电影强国建设的保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常鑫/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