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电影”如何成为“主流电影”?
2021-06-14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吴恺/图

近年来,一批主旋律电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然而主旋律电影如何被市场认可,成为“主流电影”,既叫好又叫座,这却是需要探索电影市场的规律,回归电影人的初心。6月13日金爵电影论坛聚焦“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探索”,与会嘉宾认为,主旋律电影已经在成为主流电影的路上。 

 ◆ 主旋律电影应该也是主流电影 ◆ 

七印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演员、制片人梁静这几年推出了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电影。包括前年的《我和我的祖国》,去年的《八佰》和《金刚川》,而在马上到来的七一档,他们要上映传记人物性电影《革命者》。梁静说,在她看来,主旋律电影应该是主流电影,因为它的价值观就代表了一种正能量,所以在很多国家其实都有这样的电影,而且都相对在商业上非常成功。

梁静的说法得到了导演尹力的认同。尹力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副会长、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国家一级导演,他很早就开始探索主旋律电影的拍摄,《铁人》《云水谣》《张思德》都是他的作品。尹力表示,“主旋律电影”这个概念是上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但长久以来,由于制作上面有一些瓶颈,在一些观众眼里“主旋律”成了政府买单,标语口号堆砌的代名词。但是这种局面已经发生改变,随着改革开放40年,国庆70年,建党100年,近几年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主旋律电影。不仅获得了好的口碑,而且获得了市场的成功,更多年轻观众成为他们的拥趸。主旋律电影成为了主流电影,这在尹力看来并不是偶然的。“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回归到电影,回归到市场,回归到艺术,尊重了电影的规律。所以我觉得不是什么题材能拍不能拍,而是怎么拍,成功的例子都是这样的。

 ◆ 主题创作应该成为电影人的自觉 ◆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编剧赵宁宇近年创作了《金刚川》《光荣与梦想》等一批主旋律影视作品,受到观众的喜爱。赵宁宇说,在电视剧方面,有人提出一个概念就是“主题创作”,所谓主题创作,也就是带着一个主题去进行创作,他觉得现在很多电影人都有着“主题创作”的自觉,都是主动带着课题去创作。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先研究后推动的过程,电影的创作也是一样的,新的电影要解决的是什么样的问题?能够让它为中国电影的进步奉献哪些力量?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影人拥有了这样的自觉,这是让人欣慰的。

主旋律电影《1921》的联合导演郑大圣无疑就是带有着这样主题创作的自觉。他说,其实关于中共一大召开这个题材有很多影视剧在表现,那么《1921》与《开天辟地》《建党大业》有什么不一样呢?在拍摄之前,他们进行了长时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我们这次是聚焦在1921年这一年,聚焦在中共一大召开前后几个月的过程,这就有别于以往的影视剧的诠释,不同于以往的纵览式的、大事记式的纵切面。我们这次想找到另外一种叙事的角度,更像一个横截面,希望从1921这个年份,希望从这个事件来展开当时100年以前中国的、上海的,整个的社会风云、时代风云的激荡。”有了这样的自觉,电影人也愿意为主旋律电影正名。《1921》导演黄建新曾对郑大圣表示,以前有人把主旋律电影称之为“献礼片”,但是作为一个电影人,他更愿意把它认知为“主流电影”。“这是大家的共识。我们相信越经典的题材,其实越有长久的生命力,因为随着时代的眼界、随着大家审美趣味、眼光不断地刷新,越经典的题材越有潜力和可能做出新的诠释。所以我们宁愿把它理解为新主流电影。”

 ◆ “商业主流电影”背后是技术革新 ◆ 

但是“主旋律电影”要成为“主流电影”,这并不是喊几句口号就会成功的,这背后有大量对于电影市场传播规律的探索,以及主题创作的市场化实践。梁静在谈到《八佰》创作时表示,这部电影全片是IMAX拍摄,但其实这背后有过一些曲折,因为开始他们想要用普通的拍摄方式,等快要开机的时候,摄影师曹郁提出来说还是用IMAX吧,现在这个技术特别棒。“这一句话出来,我们整个全景全要变,因为IMAX就是跟人眼睛是一样的,没有虚焦,全实的,没有前后景,全部的细节都能看得见,所以我们要把所有的场景把它真实化,让我浪费了好多钱,心疼,但是最终呈现出来的就是不一样的东西。”作为一部战争片《八佰》能取得优异的票房成绩,与它的技术、它的整个氛围、它的体量是有很大关系的。梁静同时表示,除了拍摄技术,还需要一些后端的技术支撑,比如电影院是否能呈现出IMAX真正体现出来的东西,在放映过程当中有观众反映,电影院为了减少负担,灯光不够亮,这就是需要完善的地方。梁静说,技术永远都在更新,但是人的意识的更新是更重要的。“光有一个技术在那摆着,你的内心、你的思想达不到一个更新,其实是很难创新的,在内容和方法上还是要有新的想法。”

《无限深度》导演李骏说,当网络、当5G时代来临,当所有其他的这些流媒体的技术越来越成熟之后,人们看电影包括电视屏幕也越来越大,人们在家里对于视听的体验和感受,选择渠道的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人们还愿意走进影院,李骏认为主要还是需要共同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说你同时和很多人在一个环境内才能感受那种激动、感受那种喜悦、感受那种伤感。如果一个人自己在家里看喜剧片的时候,很多时候笑不出来,但是如果在影院里也不知道为什么很容易受感染,笑点立刻就降低了。这可能跟足球很像,大家爱看足球的人其实也是,你自己一个人在家看足球,好像你就是嗨不起来,但是到一个酒吧,所有人坐在那儿,然后拍桌子,高举啤酒,你就会觉得这场球看得特别有意思。”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李骏说,电影必须要紧跟高科技,“我认为所有今天在电影院里进行的技术革新,不管是IMAX或者是多少帧的画面,3D创新等,都是为了增强大家能够在影院里共同去感受这个的凝聚力,都是为了做到这点去传递。” 

 ◆ 主旋律电影创作应该回归电影人的“初心” ◆ 

在技术之外,主旋律电影要成为优秀之作,要被市场认可,在尹力看来,还是要电影人回归初心。“我觉得一个创作者在掌握了所有高科技的今天,怎么能够让我们的创作回归本心,这也就是当年我们学电影的时候,所谓的初心。”尹力说,电影有各种可能,从电影诞生那天起,不仅能够反映普通人的生活,表达普通人内心的共情的质感,还能探讨生命的意义,追寻灵魂的追溯,这就是电影人学习电影的一部分初衷。不管科技如何进步,甚至在无法想象未来的电影形态的今天,艺术家的一个不变的使命就是在一部电影当中把最普通人的情感调动起来,来表达人类共同价值观,从而跟观众达到了共情互动的艺术效果。所以,它永远让电影人被吸引,永远让电影人自己能够感动,同时也能够让电影人的创作感动广大观众。

郑大圣对此也很有感触。他和黄建新导演拍《1921》时,黄建新导演老说:“我是修飞机的,我特别喜欢技术,我是一个技术派的导演。”但是在真正做制作判断和决定的时候,黄导反而是那个最理智、最节制的人,他经常告诫郑大圣说:“大圣,不要被最新的、最炫的技术诱惑,为技术去设计场面或者是镜头。”当在监视器看到一些演员生动的面孔,那些个生动的微表情和眼睛里的光彩的时候,他就经常说:“你看你看,这是任何高科技达不到的。演员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他得能够有怡情的力量、能力,他能灵魂出窍。”郑大圣表示,拍电影最根本的一个原则还是那句老话:朴素的真理,为塑造人物,为体会、描绘、传递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高新技术才是为一部片子加分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吴恺/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