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先生留下一抹月光,我们将其传向远方
2021-06-18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马雪迎

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 

Can it be hoarfrost on the 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中国人对月情有独钟,因其美、因其多变、因其承载着太多复杂厚重的情感。而唯有许渊冲先生,译得出中国人心中的月,亦能把中国的月光带去世界。诚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太白‘与君苟并世,必莫逆于心耳’”。

6月17日上午,这位让世界看见中国美丽月光的百岁老人走了。哀痛悼念之余,如何妥善处理许老留下的精神财富,更值得我们当下深思。

恰在两个月前的4月18日,为庆祝许渊冲先生的百岁生日,北京大学举办了“许渊冲先生翻译思想与成就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许渊冲鼓励晚辈勇于求真,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而这,已经不是许渊冲第一次提到“要找接班人”的话题了,即使在百岁前,许渊冲先生也一直在惦记中华文化如何走出去。

青年,正应该做让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接班人”。

1938年,许渊冲考进象征着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初心和担当的西南联合大学。大四时,战火越烧越旺,许渊冲做了半个军人,在情报科做英译情报和汉译文书的工作;1958年起,许渊冲开始把毛泽东的爱国诗词翻译成英法文;而后,在翻译工作中,许渊冲也始终以传播中国文化为目标,“只有根据中国学派的理论来进行文学翻译,才能使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回顾先生的一生,我们看到了青年人应有的样子——传承、传播优秀文化,勇敢而负责。

中国有最悠久灿烂的文明,我们有四大发明,有唐诗宋词,有中国画书法古典舞……它们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历经历史,光彩依然。然而,宝库更需要人去守护,去打开,去光大。如何用当下的话语介绍悠久的文明,如何让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读懂我们的文化,这是当下需要深思的。

2016年,许渊冲先生曾参加央视《朗读者》节目。先生上台之前,节目组安排了两位演员,演出传统剧目《牡丹亭》和英国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英两国的爱情故事,在同一个舞台上相遇,而搭起这座桥梁的正是许渊冲老先生,他找到的便是这样的路径之一。正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如何做好“接班人”呢?

是真诚地爱、坚定地信、用心地读自己的文化。“月光如水,乡愁也如水,我沉浸在乡愁之水中”,这样一来,外国人看得见中国的月光,也听得见中国的乡愁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们中国人一定要知道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我始终觉得,中国人要有自己的文化脊梁。”许渊冲曾如是说。

是主动地听、开放地接、勇敢地传别人的文化。许渊冲不仅把中国的文化传到外国,也把外国的文化传进中国。从《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逝水年华》再到莎士比亚,许渊冲始终在“真”的基础上,挖掘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实现“美”的传递。如“北极光”翻译奖的颁奖词中所言,“我们所处的国际化环境需要富有成效的交流,许渊冲教授一直致力于为使用汉语、英语和法语的人们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时间是流转不息的,月却是夜夜常明。先生为我们留下了一抹月光,而我们仰望月光,亦应让其传向更远的地方。

(作者来自复旦学生评论团)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马雪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