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为了那一瞬间的美好,这些青年医生始终为科普“热血沸腾”
2021-06-2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她,是儿童医院的一位科室主任;而他,是一位自媒体大咖——这一次,他们将以“健康谣言粉碎者”的身份,站在同一个舞台,进行最终的巅峰对决。

6月27日,“精诚奖——2021首届医生科普大赛(上海)”总决赛即将打响,届时30位选手将同台竞技。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暨发育行为儿科主任陈津津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普外科医生姚乐正在出战队伍中。

 从科室主任,到自媒体大咖 

多年前的一天,下班后的陈津津随手在微博上发了一条实用信息:孩子洗澡的正确顺序。“就是那么简单的一条信息,却让很多家长点赞。有家长给我留言:希望能多发类似的实用信息。”这让陈津津意外的同时,也开始思考做医学科普的意义所在。

做科普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患者知道,不是等出现问题才去解决问题。多年过去了,陈津津已成为儿童医院儿保科的科室主任,但她坚持做科普的信念始终未变。

同样,80后医生姚乐做科普的初衷,就是用浅显的语言,将疾病的相关信息告知给患者以及家属。2017年,当时的他在同仁医院急诊科工作,接诊的患者病情往往复杂多样。作为一名普外医生,姚乐希望“通过自己的表达,将复杂的医学概念‘嚼碎了,吐出来’,用患者能够听懂和接受的方式去表达”他说,与患者良好的沟通可以减少医患矛盾。

那年,姚乐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我是医哥Dr姚”,对病人关心的话题、社会热点话题进行专业解读。有一次,他将自己做肠镜的过程用抖音拍下来。“躺在床上被推进手术室的时候,真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他说,医生生病的时候可能会体会到病人的感受,但病人却往往很难体会到医生的心情,“因为他没有,也很难站到医生的角度去理解问题。”

很快,姚乐成了一名“网红”医生。“红不是目的。”姚乐认为,有几百万人愿意听你说话,赞成你的立场,将科学的知识传递出去,这才是真正的目的。

 未来,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 

2020年国内新冠疫情暴发,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第一时间组建了一支健康传播紧急战队,姚乐加入进来,和国内其他200多名同行一起,粉碎疫情期间的谣言,传递正能量。

2020年1月,姚乐在自己的公众号发布了“上海医生大年初一的感叹:比流感杀伤力更大的是谣言!”一文,获得无数点赞。“当时,关于疫情的谣言满天飞,我们的目标就是粉碎这些谣言,给公众送去一份安心。”

2007年,20岁出头的姚乐成了电影中的男主角。一部由他饰演男主角(李骏)的医疗题材电影《白领日志》关注到了医患矛盾问题。十多年过去了,电影视频下方最新的留言仍旧是“故事很真实,让人有很多思考”,影片在豆瓣上的评分保持在8.5分。

谈及从医后的经历,有个场景至今让姚乐为之震撼。那是2007年的一天,家长带着一位因为肿瘤截肢的小男孩,来到医院花园练习拄拐杖,一只蝴蝶飞到男孩面前,这孩子开心极了,竟然拄着拐杖像身体健全的孩子一样跑去追蝴蝶。

姚乐说:“这就是我们的医学,我们可能会看到死亡的结局,但始终不会放弃,就是活在此时此刻,像那个小男孩追逐蝴蝶的瞬间一样,追逐那一瞬间的美好。为了那一丝希望,我们还是要热血沸腾、投入所有做下去。”

就在本周,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精诚奖——2021首届医生科普大赛(上海)”复赛环节已经结束。陈津津、姚乐等30位选手,从2000多位选手中脱颖而出。6月27日,这30位选手将同台竞技,以“健康谣言粉碎者”的身份进行最终的巅峰对决。

“你们医生这么忙,要开刀,要看门诊,怎么还有时间去做这些?”陈津津说,这些问题常被很多人问起,医生的日常工作确实非常忙,但还是努力忙中偷闲,就是希望能让患者在碎片化时间里高效地掌握一些健康知识。“好在我们是团队作战,我希望科室的年轻人们都能参与进来。”

科普视频做得多了,也让医生觉得付出更有价值,面对即将进行的决赛,陈津津有着属于自己的自信。“我最希望的不是单个人在做科普,而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一起加入进来。”

如今的姚乐多了一个身份——同仁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助理,他正带动着一批青年医生坚持在做科普的路上。

而对于青年医生而言,做好科普则是成长中的历练。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一大批医务工作者站在健康科普第一线,有力地提升了居民的健康素养。做好科普,正助力这群青年医生成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