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舒朗明亮的武康大楼背后,是精细化管理的“绣花”功夫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施剑平/图
你发现了吗?上海头顶上的“蜘蛛线”正在越变越少。无论是“秒出大片”的网红大楼,还是家门前的大马路,架空线就像“躲猫猫”似的藏入地下。记者从市住建委获悉,上海已启动新一轮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三年计划。从今年起至2023年,本市计划完成600公里的整治目标。如今盘在头顶上的各类线缆渐渐消失了踪迹,越来越舒朗明亮的天际线,是这座城市最迷人的名片。
说起上海的“网红大楼”,武康大楼一定位列其中,这是一座已有97年历史的船型老建筑。今年端午假期,武康大楼再度登上上海乃至全国的热门景点榜单。可是就在三年前,这座老建筑头顶上还是“蛛网”密布。
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总面积7.66平方公里,其中徐汇区域4.3平方公里,历史建筑数量占建筑总量的67%,拥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是上海城市文脉的发源地和承载区。
在历史风貌区实施架空线入地,像在跳动的心脏上动手术。地下管线、变电站选址都让困难和挑战呈指数级上升。2018年1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加强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推进大会。随后,武康路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工程正式开工。武康路成为上海中心城区第一条开工的架空线整治道路。2019年,随着最后两根架空线被拆除,这栋历史悠久的上海著名地标彻底告别周边上空的“蜘蛛网”。
“今天打卡了武康大楼,太出片了!”蜂拥而来打卡拍照的游客们发现,原先切割视觉的黑色电线,全部被收拾干净、埋入地下。不管找什么角度,随手拍摄的武康大楼都气质超群。
焕然一新的武康大楼向全世界展示上海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与街区温度。
最近,家住普陀曹杨新村的周阿姨也在感慨:“以前,家门口的电线总是乱成一团地挂在电线杆上,不好看不说,还特别不安全。一到刮风下雨台风天,心都提到嗓子眼。现在,这些电线都埋在了地下,太好了。”
普陀的曹杨新村自1951年建成起,已建村70年,是上海市最早建成的工人新村。自今年3月底启动开工建设,仅通过一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全部电力、信息的合杆排管工作。据悉,“十四五”期间,普陀区计划实施“美丽道路”建设共计225条,约226公里,力争三年全开工、五年全入地。普陀区委书记曹立强表示,提升城市软实力,对普陀来说是行动指南。“大修大建的时候过去了,下一步要在城市肌理上绣花,让城市更加精致优雅。”
一个月前,上海启动的新一轮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三年计划,在整治内容上,将完成全市内环内主次干道、内外环间重要道路,以及历史风貌区、旅游景区、“一江一河”沿线、郊区新城、核心镇、历史名镇等重要区域范围内约600公里整治。
在整治效果上,则要求整治路段综合杆设施基本覆盖,减杆率不低于60%,减箱率不低于50%,市政修复和城市家具设置达到全要素提升的标准,要创建多个无架空线全要素整治高品质示范片区和示范道路。
对架空线的管理水平,映射了一座城市管理精细化的程度。精细化管理,就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城市品牌塑造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上海这种超大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要“绣”出有序,“绣”出安全,“绣”出城市管理精细化的品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施剑平/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