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通办”去年日均办事17.3万件,这份城市“体检报告”今天发布
2021-06-25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2020年上海市智慧城市发展水平指数为109.77,连续六年保持增长,2020年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日均办事17.3万件。6月25日上午,由同济大学主办,静安区政府特别支持,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承办的“2021城市风险管理高峰论坛”上,一份《上海城市运行安全发展报告》(2019—2020)蓝皮书显示,智慧城市建设提升了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操作空间。

上海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六年来持续增长

这份城市运行“体检报告”是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的理论研究成果之一。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上海市高层建筑超过了4.2万幢,30层以上建筑超过1700幢,建筑高度最高达632米,地下空间深度最深至50米。至2019年上海市水、电、气、通信管线共有12.4万km。2019年上海市道路长度达到18539公里,城市桥梁14274座。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增加,给城市的运行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报告也显示,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城市安全,百亿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有所下降,整个上海市安全总体受控。2019-2020年与2017-2018年相比,平均百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9.2%。上海市公众安全感连续6年逐年提升。

智慧城市的发展提升了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操作空间,为有效管理城市公共安全注入了新的理念和能量。根据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上海市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2020年上海市智慧城市发展水平指数为109.77,较2019年提高了3.91,六年来持续保持增长。

全市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速,支撑城市能级提升,加强安全保障;智慧政府建设稳步推进,智慧治理模式全面推广,带动城市管理走向“一网统管”。数字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各类智慧服务应用加速普及,互联度、数字化程度显著提高。目前,上海市基本建成以泛在化、融合化、智敏化为特征的智慧城市,在全国率先建成5G基站和固定宽带“双千兆宽带城市”,荣获我国第一个“世界智慧城市大奖”。

以“一网通办”为例,截至2019年底,“一网通办”接入了上海16个区的53个市级部门、220个街镇社区和6025个村委会。2020年,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实名用户数从1024万增加到4416万,日均办事17.3万件,网办率58%,提高了30.3个百分点。

信息技术正在赋能城市应急能力

这次论坛的主题为“重大突发事件下的城市安全风险防范”,专家们也对此展开了讨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吴志强表示,信息技术正在赋能城市重大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

他表示,城市是人类造的最复杂的“生命体”,城市重大突发事件主要有四类,分别是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社会安全事件。挑战人类最大的极限的,正是我们现在的人口2000万的城市。他将城市分为了四类,只有能够把学习和反思转化为城市治理制度和治理能力,具有韧性和进入高度文明的城市才是智慧的城市。

吴志强认为,智慧城市应该是“会自主感知的城市,会自我判断的城市,会自动反应的城市,机器和人一起学习的城市”。他透露,由点及面,相信在一两年内,在上海一批智慧社区就会出现。此外,他正在开展的人类数字城市图谱CiMA技术,可以对城市进行智能推演,15年内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都能通过数据来进行计算呈现。“只有预见明天,看见明天,人类的智慧城市发展才能达到一个高度。”吴志强表示。

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孙建平表示,应对城市风险,是要关注人的感受。从人的角度来看,哪里存在风险。他认为,要建成韧性城市,需要从单一风险转变为多风险平台,由单个部门作战到模块化作战。要由短期止痛转变为长期制度,由被动的响应转变为主动的风险防控,从静态到动态,从刚性到柔性,“从抵御对抗转变为柔性的城市风险防控消减转化,并且能够能从外部冲击风险和不确定的竞争中成长。这也需要四脚八路齐发力,要有一张风险防控网。”

市政府副秘书长黄永平在论坛发言上表示,上海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城市安全工作,始终把防范化解城市重大安全风险放在首要位置。“安全是超大城市运行的底线所在,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上海将以对人民群众极端负责的精神抓好城市安全工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