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32岁客座教授的背后,是天下英才的近悦远来
2021-06-28 上海

王世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 

32岁的上海非夕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世全,梦想是创造出“更像人类”的机器人,可以以人的方式工作,服务人类,也能够成为人们最亲密的陪伴者。今年4月,他带着自己的机器人事业入选了首届“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同时被聘任为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的客座教授。年仅32岁的教授,很少见。

 “少有”其实“一直都有” 

在上海,这样的“少有”其实“一直都有”。与王世全同龄的刘真,是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2018年,他跟随导师首次成功培育出体细胞克隆猴,成为生物技术领域近20年来里程碑事件。2019年他首次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构建了遗传背景一致的疾病克隆猴模型,也因此成为了所里当时最年轻的独立研究组组长。

刘真

放弃了国外顶尖研究所抛来的橄榄枝,选择扎根上海。刘真预想过自己会有所收获,却没想到这个选择给他带来的成长超乎预期,但他也不觉得太意外。在他看来,上海就是一个有“这么好的科研土壤和科研文化”的地方。

他们二人都成为了2021年“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的当选者。由市科技工作党委、团市委、中科院上海分院、市青联指导,市青年科技人才协会主办的这一计划,参评的唯一标准就是“年龄不得超过35岁,且至少主导开展过一项研究或主导创办过至少一家企业”。

对于这一评选的初衷,主办方这样表述:“为了探索更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评价和选拔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影响力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基于这样的初衷,此次评选特意设立了“面向经济主战场”的评选方向,为很多来自企业的科创青年提供了一条通路——年龄条件符合,不管你来自哪里,只要对自己的科研实力有信心,都能报名参评——限制尽可能少,就是希望让那些在企业里立足岗位默默工作,同时又不放弃科研梦想,自己钻研攻克“卡脖子”难题的青年人能有机会入选。

 一切选择都有迹可循 

抛开既定的标签,不唯论文、学历、职称以及出处,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上海这座城市一贯拥有的大气宽容与温暖底色,也让这次评选吸引了很多鼓起勇气的年轻人——100位候选者中出现了诸多优秀90后的身影。

右二为宗文豪。

1991年出生的宗文豪今年29岁,是同济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博士,读博期间,他就创办了上海舵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研发无人驾驶技术。

这些年,他兼顾繁重的研究生科研任务和公司运营,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但他觉得做自己喜欢的事,一点都不累。在他看来,年轻人有梦想,就要敢于实现梦想。

在实现梦想的路上,宗文豪也感谢总有翅膀助飞——创业初期,他曾参加过上海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了40万元资金扶持;选择嘉定作为创业“大本营”,他同样得到认可,2017年他当选了嘉定区“青年领军人才”。这次35人计划中虽然没有当选,但能够入围,他已经觉得没有遗憾,也让自己对科创事业更有了信心与期待:“90后会是未来推动无人汽车发展的主力军,对于未来汽车的理解上,我们有更为独到之处。”

“海派文化不仅是海纳百川,还是‘创业者的乐园’。”宗文豪这样形容上海。这片土地让他乐于创业,也让他相信自己可以实现人生价值。这也是出生于汕头的王世全赴斯坦福大学读博后,最终还是选择在上海扎根的原因。

这个城市对任何新生事物都抱有足够的耐心和鼓励,给予年轻人不断试错的机会,让天下英才在上海引以为豪、为之倾心,这样的温度,才能让一切选择都有迹可循。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