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上百套非遗服饰亮相上海
彝族美好生活壁挂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马尾绣,就是以特殊的马尾作为刺绣材质,是现存最为古老的刺绣,享有刺绣界‘活化石’美称。绣马尾又是什么?就是将马尾和绣线捻在一起。”策展人闵杰展示的水族马尾绣色彩绚烂,更有一种浮雕的立体感,将观众带入非遗服饰的神奇世界。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全面展示中国传统工艺振兴成果,文化和旅游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于七一前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共同在上海举办“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
6月29日,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走进分会场之一的金桥碧云美术馆探营“衣冠民尚——服饰工艺专题展”,这里荟萃了百年、百艺、百套全国各族人民创作的优秀传统非遗服饰作品。
非遗服饰展
苗族服饰以精妙的典雅配色、繁复的手工技艺和承载的悠久文化内涵著称,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记者看到,贵州丹寨苗族百鸟衣上衣为无领对襟衫,下为飘带裙,衣裙相连,裙摆下端缀白色羽毛,服饰图案是各种变形蝴蝶纹、鸟纹、龙纹和鱼纹等,主要表达神话传说中对苗族祖先蝴蝶和鹡宇鸟的崇拜。
最令人惊叹的是来自海南省的“千年活化石”黎族树皮布制成的衣服。海南岛先民在用麻、木棉纺织之前,曾经历过相当长时期的“无纺”年代,用于蔽体的“衣物”主要是粗纤维的树皮布。制作树皮布需要用好的树,干笔直、少極和节疤、光滑、直径约25-35厘米为理想,制作过程需经历扒树皮、修整、浸泡、脱胶、敲打、漂洗、晒干、拍打等多道工序。
据介绍,展览期间将以“非遗活态传承”为指导思想,把我国各民族传统工艺苗绣、绒绣、土布、缂丝等引进金桥、洋泾、陆家嘴等社区及相关学校开展体验活动,并在美术馆内特设“社区艺术角”专项展示体验成果。
进入7月,还将开展“缂丝技艺”制作体验与文化故事分享、非遗绘本故事会、观看非遗纪录片等一系列公共教育活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