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实的记录传递大学的光芒,清华大学纪录片《大学》即将上映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即将于7月9日全国上映的电影《大学》,7月3日在上海进行了点映。这部电影以三年纪实跟拍,呈现了四个清华人的人生故事。“这是一部清华题材的纪录电影,但又远不只是与清华有关的电影,正如其名《大学》,它是写给大学的一封情书,也是大学写给观众的一封情书。”电影监制、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尹鸿教授表示,“大学有光,所以值得。清华大学建校100年时,我们参与策划了李芳芳导演的《无问西东》,110年之际,又参与策划了这部孙虹、王静、柯永权等青年导演的《大学》。这一次是用真实的记录传递大学的光芒。”
电影《大学》自2018年开始拍摄,记录了一波三折考入心仪院校的大一新生严韫洲、从象牙塔到基层农村的博士毕业生宋云天、旅美十年只求归国的青年教师蔡峥、83岁仍坚持站立讲课的荣休院士钱易的故事,以及他们背后这座校园的青春与理想之光。
电影《大学》的制作团队来自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清影工作室。这是一个已经深耕纪实影像二十年的学术团体和影像机构,也是业内纪录电影制作的探索者和引领者。它以“影像温暖世界”为己任,曾先后参与了口碑质量与话题表现俱佳的《喜马拉雅天梯》《无问西东》《大河唱》《棒!少年》等院线力作;不仅如此,火爆全网的《我在故宫修文物》《我在故宫六百年》也是清影工作室的作品,真正实现了纪实作品的大众化;而其新锐大胆的抗“疫”公益纪录片《手机里的武汉新年》更是以前瞻的内容共创形式获得了众多年轻人的喜爱。
电影《大学》也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纪实作品,它将电影镜头对准了当代的青年人,让主流群体重新回归到纪实影像的视野中。不仅如此,影片摈弃了解说、采访等电视纪录片的手段,完全采用电影化的叙事,让观众沉浸到一个个饱含情感浓度的人物故事中,用人物的目标、使命和成长带动观众的强烈共情。
电影《大学》带给观众的触动,不仅仅因为其中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也因为它将大学的美好浓缩于行云流水的日常镜头里。“我觉得我们每个人毕业后的每一个选择,实际上都带有来自大学时期的烙印。”这是导演孙虹拍摄《大学》的初衷。影片用轻快的节奏和富有电影感的镜头展现了一所生机勃勃的大学校园。
高考、毕业、入职、退休,这四个人生阶段将影片中的人物与影片外的观众勾连了起来,但真正动人的是片中人物面临人生困境时所做出的的选择。在上海点映仪式上,很多观众表示“极有共鸣”。清华大学2011级本科校友马翔宇说:“小严当时查成绩的样子,和当年我和我爸妈简直一模一样;云天师兄要离开学校的时候,他经历过的那些纠结和挣扎也都是我和我的同学们都经历过的;希望创作团队可以一直拍下去,让后来的人知道这个时代青年的样子。”
华东师大二附中校长李志聪在严韫洲高中毕业的环节中亦有出镜,他在点映仪式上说:“纪录片真实是最重要的,真实才能打动人。我觉得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是,它告诉我们怎么来过有意义的生活,怎么来为这个国家做有意义的事情,我觉得诠释得非常好。我们已经组织我们高一高二的同学看过这部片子,我们的新高一等一进校第一件事情就是看这部影片。”
有不少观众为放弃了留校机会、选择去基层选调的博士毕业生宋云天动容。同为选调生的忻隆现场感慨说:“看了电影特别的感动,虽然是星期天,但是我就特别想回到自己的单位去加班。影片说的不仅是清华的精神,更是大学的精神,也是国家和社会的一种支柱的精神,应该传播给更多的人去了解。我们青年选调生包括青年校友,不管走到哪里在什么行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而努力奋斗。”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