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奥运会进入倒计时,上体的这些奥运健儿如今状态如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今年是奥运年,记者近日从上海体育学院获悉,今年该校共有四个项目运动员进入了东京奥运大名单,如今正在集训队积极备战。上海体育学院还首设奥林匹克学院,今后将与国际奥委会合办面向全球招生的奥林匹克研究硕博士项目。
◆ 运动健儿刻苦备战奥运 ◆
每四年一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体育盛会,也是一个国家展示竞技体育成绩的最高舞台。记者从上海体育学院获悉,近年来,该校培养的奥运健儿共获得14枚奥运奖牌。他们代表中国征战赛场,闪耀世界。
东京奥运会如今已进入倒计时。今年,上海体育学院男子重剑、女子橄榄球、女子马拉松、男子拳击四个项目的运动员进入了奥运大名单,身处集训队的他们也正在积极备战。
5月中旬到6月底,女子马拉松运动员李芷萱一直在云南昆明呈贡训练基地备战。她表示,基地海拔高度近两千米,高原氧气含量低,早晚温差大,有利于提高血红蛋白指数,更适合长距离跑步训练。“感谢学校以及团队作为坚强的后盾,让我能全心投入奥运备战。”东京奥运会则是男子重剑运动员王子杰的首次奥运之旅,在山东训练基地封闭训练的他谈到备战生活时表示,还是集中于技术优化。“自己目前还在不断强化技术,同时进行体能储备,为打硬仗和持久战做准备。”
此外,上海体育学院一直致力于为国家队训练提供力所能及的优质保障服务。目前,三人篮球、钢架雪车、障碍追逐滑雪国家队正在上海体育学院积极备战。经过近三年的服务保障工作,上海体育学院已经成为中国三人篮球国家队常设集训基地,为三人篮球国家队提供训练、科研、教育保障。2019年,中国女篮获得女子三人篮球世界杯冠军,这也是中国篮球历史上的第一个世界冠军。
◆ 科技团队专业助力冬奥 ◆
除了输送运动员血液,多年来,上海体育学院还发挥专业优势,科技服务奥运。依托学校出色的科研创新能力,上海体育学院承担了13项“科技冬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项目和课题,立项经费总额近6000万元。
其中,刘宇教授团队的“科技冬奥”重点专项示范成果受到广泛关注,团队对接了中国多支冬季项目国家队和训练基地,在跳台滑雪、高山滑雪、速滑、花滑等多个项目的运动训练测试、运动损伤预防、护具装备研发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相比在室内进行的冰上项目环境可控,雪上项目的场地环境复杂、不规则,且在户外进行、现场温度极低,传统使用的生物力学研究方法遭遇很大的挑战性。“比如跳台滑雪,助滑有几十米、空中飞行一百多米。我们结合新的技术,如可穿戴设备等,进行神经启动、肌肉控制等方法研究,建立数字化高速影像、冠军选手模型、运动员心理分析、运动损伤防护等,为中国雪上技巧类项目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争取通过科学训练实现运动成绩的突破。”刘宇教授表示。
◆ 首设奥林匹克学院 ◆
在国际奥委会批准下,上海体育学院近日首设奥林匹克学院,筹建国际化的教学科研团队和学术委员会,预计将开设奥林匹克学通识课程,与国际奥委会合办面向全球招生的奥林匹克研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项目,建设奥林匹克评估中心等。
学院负责人凡红告诉记者,学院成立后将推动奥林匹克学高质量发展,建立高水平奥林匹克特色智库,今后还将建立奥林匹克学、国际体育组织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更好地与国际奥委会及其所属机构建立稳定高效的交流合作机制,并建立高水平中国特色奥林匹克文化传播基地。
上体“奥运争光”系列思政课同时开讲,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于再清成为首讲嘉宾。中国冬奥首金获得者杨扬也分享了自身的奥运经历。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前,上海体育学院还将邀请国际奥委会、中国奥委员官员,退役奥运冠军,现役奥运选手,奥运冠军教练及奥运科技攻关团队等代表,围绕中国百年奥运奋斗历程、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体育精神传承弘扬等主题,定期开讲,展示体育人的坚定信念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懈探索,上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