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工智能专业迎来全新发展,交大将探索“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
7月5日至7月7日,由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组委会办公室和 IJCAI-SAIA 中国联合办公室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和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承办的2021 IJCAI-SAIA青年精英学术大会(2021 IJCAI-SAIA Young Elite Symposium)举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正在上海举行,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传来喜讯,学校正形成交大特色的人工智能跨学科创新体系及创新高地,塑造AI+新兴学科群。与此同时,今年,全国新增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校达130所,成为新增备案专业中数量最多的专业。
培养变革未来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顶级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小康介绍,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班今年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全面开展战略合作,特别设立国智班,共同培育人工智能战略科技人才,该班重在探索“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实行学术科研导师、项目研发导师、企业实践导师三导师制,因材施教,个性培养,通过为学生科研实践提供领先的平台资源,立足AI顶尖前沿,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学术领袖及产业精英。
对立志于在国内发展的学生,交大也提供升学路径:可以进行本博贯通优先录取至吴文俊人工智能荣誉博士班。国智班的设立,也将进一步完善上海交通大学对于人工智能人才贯通培养的模式。
杨小康表示,立足“十四五”发展新阶段,学校还正在实施人工智能学科融合“双E”计划,建设 “一个网络、五个高地、一个试验区”,汇聚跨学科思想源泉,启迪智能科学新范式,塑造AI+新兴学科群,赋能学校远大新征程。
“希望促进思想、人员、算法、数据、成果等人工智能创新要素的跨学科交流和融合,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出发,涵盖基础理论、核心技术、应用场景和社会治理四个方面,打造基础研究高地、人才培养高地、应用场景高地、成果转化高地、国际合作高地和学科融合试验区。”杨小康说道。
另外,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人工智能与价值观》也在最近问世,以历史眼光和全球视角审视人工智能的发展,提出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的国家需要团结协作,求同存异,寻求最大的价值公约数,是关乎到人类集体共有的未来等观点。
“AI+”“数字+”交叉融合成发展趋势
有统计显示,今年,全国新增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校达130所,成为新增备案专业中数量最多的专业。
业内人士指出,当下,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快速改变制造、能源、机械等传统行业,不少高校原先开设的专业已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速度。反观招聘市场风向标,同样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过去的很多专业不再“对口”;二是“AI+”“数字+”风起云涌,学科进一步交叉融合,对创新型技术和服务人才的需求将呈现“井喷”状态。
去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设置交叉学科,促进医工、医理、医文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医学+X”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今年,上海健康医学院新获批的智能影像工程,正是“人工智能+医学影像(技术与设备)”复合特色专业,也是该校继智能医学工程专业之后又一个首创在医学门类下设置的工科专业。
上海健康医学院招生办负责人介绍,作为“新工科”,该专业的学生们要学医学、学图像、学编程语言、学影像、学人工智能。学成后,同学们可以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智能成像设备开发、医疗机器人开发、智能检查、智能质控和智能优化流程等方面的辅助研发、技术培训、临床应用培训等岗位上一展身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