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老年人感受科技魅力?他们希望用AI跨越数字鸿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紫薇
医院里,年轻人按照时间到达医院,在自助挂号机上取号之后就能看上病,而老年人从排队挂号到看病,往往要耗上一天;马路边,年轻人看到网约车到附近了才出门,老年人在烈日下扬招20分钟都等不来一辆愿意停下的空车……这些科技和数字化带来的“鸿沟”,正在逐渐加深。
数字技术实现了万物的互联互通,却也有一些人在“数字鸿沟”面前的处境日益困窘。“我们想做点什么,让这条鸿沟的裂缝变小一些。”在7月10日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AI赋能弥合数字鸿沟”论坛上,蚂蚁集团数字金融部总监陈立这样说道。
技术发展要以“人”为中心
如何满足老年人对智慧社会生活的迫切需求,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已然成为整个社会都要面临的挑战。“全程数字化完全不见面,一次也不跑,无人智能的服务并不等同于美好生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郑磊在会上表示。
在郑磊看来,弥合“数字鸿沟”问题需要以“人“为中心,推动技术、政策、服务三者之间互相协调、互相驱动。“比如数字化不一定非要放到要表面上、做成APP,利用底层的数字化提升效率,优化体验,说不定是更好的选择。”
如何解决“数字鸿沟”?郑磊表示,首先,应该防止鸿沟扩大,不能让已有的裂缝加剧固化;第二,应该把原来存在的鸿沟弥合上;第三,要进一步促进参与,才能从“数字鸿沟”走向最高级的“数字包容”。
上海适老化改造已进入快车道
作为首批适老化改造的城市,上海的“数字鸿沟”弥合得怎样?“前天的大会开幕式上,上海正式推出了‘数字伙伴计划’,从随行数字伙伴、智能数字伙伴、互助数字伙伴三个方向努力,凝心聚力,携手同行。”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英表示,“不让一个老年人被遗忘在数字时代之外。”
据悉,上海一网通办 “随申办”App已经专为老年人推出了“老年专版”,其版本放大了显示字体,将老年人常用的随申码、医疗付费 “一件事”、公交码以及地铁码集中展示,方便了老年人操作使用;可折叠换鞋凳、LED发光长扶手、马桶辅助升降椅、可变成凳子的拐杖、全套自动报警系统……这些适合老人的居家设施,将走进越来越多的家庭;从“扬招杆”到小区门口的刷脸“一键叫车”,上海的适老化改造体现在各方面。
多家上海互联网公司也已启动适老化改造。以支付宝为例,作为上海首批适老化改造的APP,支付宝已全量上线“长辈模式”,除了字体图标加大、操作页面简化外,还去除了一些老年人不常用的功能及营销推送,降低对老年用户的打扰,65岁以上老人使用还有一键直达人工服务的入口。该项目负责人王礞表示,目前“长辈模式”试运行3个月,已有100多万用户使用,未来“长辈模式”还将持续优化。
用最传统的模式做老年人数字化教育
适老化改造不仅发生在线上,还有更多志愿者主动走进社区,通过在街道循环讲课的方式,手把手带领“银发族”跨越“数字鸿沟”。
作为首批上海市数字为老培训基地,支付宝发起的“蓝马甲”志愿行动在现场启动了千场助老进社区的仪式,帮助老年人学会用手机支付、无接触乘车、挂号看病生活等常用功能,进行反诈理财知识普及,帮助老人守护好“钱袋子”。解决老年人手机不会用、不敢用的问题。
“在产品侧的优化之外,我们还在不断在数字鸿沟之间搭起一座座桥梁。”支付宝蓝马甲发起人陈立表示,在社区讲课,在超市人流密集的区域驻点讲解,联合派出所在浦东陆家嘴社区巡回讲课,目前,蓝马甲已走入上海10个区,服务了近2万人次。
“希望在科技之外,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来弥合这数字鸿沟,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这个鸿沟上搭一座桥,那就会有更多老年人能跨过这个鸿沟,度过便利的生活。”陈立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紫薇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