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专业大学生、航天人、农业科学家,他们在这场论坛上碰撞出了什么?
2021-07-10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今天下午,一场以“当代青年对话智能农业新未来”为主题的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行业论坛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两名在读学生吕俊瑶、赵皓东成为了论坛主持人。他们一个学农业,一个来自人工智能专业,但都立志于智能农业行业。

  //  人工智能与农业  //  

“人工智能不仅仅是一个学科,一个领域,更是一个平台、一种方案。”赵皓东是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研究的是网络安全,看上去与农业毫不相干。但在他看来,当今的农业已不再是曾经的“面朝黄土背朝天”。

他告诉记者,自己身边的同学中,已经有很多将自己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与农业需求结合起来。“就像CV领域已经与农业的病虫害判断、用药指导形成了深度联系,人工智能的技术和方法可以应用到选种、种植、灌溉、监控等多方面。”赵皓东说,农业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农业科学也诞生了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就像袁隆平院士。而自己所学的学科能够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发展贡献力量,让他感到很荣幸。“能被选中做这次论坛的主持人很高兴,更多的是想继续学习,看看我们青年一代还能如何为现代农业赋能。”

同样来自于上海交大的吕俊瑶本身就是学农业的,她是上海交大农业与生物学院生态学专业的硕士生。她说,其实自己非常欣慰能够有像赵皓东这样从事高科技领域的人才加入农业的发展。“不管是在这次大会的准备过程当中,还是我们前往专从农业科技的企业兰桂骐进行的产业交流,以及我整个6年的专业生活,都让我看到了农业发展新飞跃的一个可能性。农业在我国虽然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但是我想随着各个行业的融入,它永远不会过时,永远可以成为是新兴的行业。”

吕俊瑶告诉记者:“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8年聚焦三农问题,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回信中也提到,让我们要以强国兴农为己任,这些都大大鼓励了我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她表示,这些年很清晰的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学弟学妹对专业产生了认同感,也树立起来对行业的信心,但是想要实现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增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是我们今天来参与人工智能大会的原因,今天真的开了眼,看到了很多现代农业发展中人工智能的新兴技术。”

  //  航天与农业  //  

让吕俊瑶最感到“开眼”的当然还是“卫星农业”。“我们是做卫星的,在座很多是做农业科学的一些专家科学家,我们希望在一些应用上能做更多的结合,提高卫星的应用价值。 ”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研究院顾亦磊在论坛上表示。

就在前不久,我国发射了世界首颗民用晨昏轨道业务气象卫星“风云三号E星”,这也是我国第二代低轨气象卫星中首颗运行于晨昏轨道的卫星。什么是晨昏轨道卫星?与美欧相同,我国现有的卫星观测时间均集中在上午10点、下午2点附近。此次“黎明星”风云三号E星的成功发射弥补了卫星观测轨道早5:30和傍晚17:30的缺憾及观测资料的不足,将有效补充6小时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同化窗内卫星观测资料的空白。通过上午、下午、晨昏卫星三星组网,我国将实现全球观测资料的100%覆盖。

同上午卫星和下午卫星相比,晨昏轨道卫星观测时太阳高度角低,地形和云顶高度的几何特征更为明显,利用这种优势,风云三号E星可以在晨雾、台风、强对流的监测和分析中开展独特的应用,大幅提高监测精度。

顾亦磊表示,天气预报和空气质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国风云系列卫星的发展规划目标是,在2025年全面建成我国第二代风云气象卫星的观测体系,到2035年全面发展我国第三代风云气象卫星的观测体系。“到2035年我们第三代的卫星能做到精准预报,解决现代气候预报的全要素、精细化气象观测的需求。”

“卫星农业”,优势就在于快速、连续、覆盖范围广,计量标准统一,现在已经成为全球农业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风云卫星在农业的气象预报、作物的状态监测以及防灾减灾三大块都有所应用。”顾亦磊表示,作为年轻的新一代航天人,未来也希望能秉承风云卫星研制的优良传统,与农业领域的科学家青年学者一道精诚合作,开拓进取,不断发展农业应用产品,让风云卫星在农业领域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贡献航天力量。

  //  青年与农业  //  

此次人工智能大会就促使了跨领域的合作。今天的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兰桂骐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农业科技企业签约,将共同在农业科技实践和人才培养上深入合作。上海交大、兰桂骐、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和临港科技创新城也共同发出共建智能农业新未来的行动计划及倡议书。

原上海海洋大学校长潘迎捷现在是兰桂骐专家委员会主任,他自称是一位“在农业领域耕耘了一辈子的老农业人”。在他看来,智能农业将会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助推器,也可以成为带动其它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而要实现中国农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科技创新是重要的基础与保障,最重要的是人才。“要有一大批致力于智能农业事业的年轻人,我们希望有更多年轻人主动投入到这一令人振奋,值得拼搏的事业中。”

他也表示,人工智能已成为高校中最受欢迎的一个新专业,相比之下,只有少数农业院校设置了智能农业专业。“我们也呼吁更多的学校开设智能农业专业,为这一产业的快速发展储备好足够的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党委书记周培表示,人工智能时代,我国都市现代农业教育人才培养迎来了崭新机遇,需要搭建跨学科融合、交互、渗透涵养人才范式,培养一大批综合能力强的都市新农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