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大会健康高峰论坛:听钟南山聊聊AI和数字健康的关系
2021-07-10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人工智能及信息化手段在辅助疫情研判、创新诊疗模式、提升服务效率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疫情防控做出了突出贡献。当下,国际疫情仍然严峻、国内疫情不断反复,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后疫情时代的常态化防控中将被赋予新的责任与方向。

在此次举行的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健康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指出,医疗工作中重点要放在上游,让人们健康、少得病,不得病,或者只得小病。

包括钟南山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中国科学院院士樊嘉、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宋梁、美国IEEE终身院士William Levine、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院长吴凡、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副院长郑劲平等近20位专家院士就“数字健康·智享未来”这一主题各抒己见,就后疫情时代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医疗数字化转型的新应用、新思路、新场景等业内关注的焦点进行深入探讨。

  钟南山    数字科技,点亮后疫情时代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怀人类共享共赢的整体命运是中国发展人工智能的目标。       

中国工程院钟南山院士在发表的《人工智能助力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主题演讲中指出,当前全球健康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化的日益加剧,疾病谱发生了变化,慢性的非传染性的疾病的负担日益加重,差不多要占到80%以上。而2020年以来新冠病毒感染在全球的蔓延也对人类、社会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国际社会需要联合起来,守望相助、风雨同舟,汇集各方面的力量来共同应对这场全球的公共卫生危急。 

他强调说,另一方面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兴起,并且迅速向医疗健康等行业渗透和融合,从而掀起了新的一轮产业革命,也给各国的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人民生活带来了重大的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医疗卫生战略将以健康为中心,代替以治疗为中心,也就是说我们要着重人的健康,医疗工作中重点要放在上游,让人们健康、少得病,不得病,或者只得小病。”

在钟南山看来,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赋能了医疗、健康、公共卫生领域,推动了全球医学基础研究、临床应用研究以及药物器械的研发,进一步提升人类对疾病和认知的理解。这方面更能体现以健康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在推进疾病的预防、早诊、早期干预、早期治疗方面提供了更丰富、更强有力的支撑。人工智能在这方面崭露头角,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早诊治的效率,降低了服务的成本等等方面都有了出色的表现。“同时面临当前的新冠疫情,我们在疾病的监控预警、病毒的溯源,在防控救治、在疫苗研发方面都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其中结合人工智能的技术研究,也是令人瞩目的。”

他举例说,近年来国家先后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加速了人工智能的技术在健康和产业中的落地和应用。在这背景下国家呼吸系统疾病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联合中科院、天鹏计算机等科研机构和AI企业,共同打造了人工智能呼吸健康大数据的云平台,我们还建立了全球疫情控制的预测趋势、AI新冠肺炎影像的识别、AI药物的筛选、AI肺功能管理和智控的人工智能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平台。从临床医疗、科研教学、卫生防疫、公共应急、健康服务等方面加快提升了健康资源供给的质量,为医疗卫生管理和服务的新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吴凡    上海疫情防控模式的精髓在于科学精准  

“在这次新冠疫情急需发现防控新药的关键时刻,AI技术在药物筛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郑劲平表示,“人工智能不仅能分析过去,还能预测未来。通过人工智能对流行病学预测的模型,可使判断更准确,对疫情变化进行预测,能更好地指导行政、卫生等各方面政策的制定。”

此外,人工智能在生物医药及医疗机器人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将加快推动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发展。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表示,在三高共管的数字医疗场景方面,希望各大人工智能公司一起参与到各个主要疾病领域的临床研究,共同开发数字化疗法。

据了解,数字健康处于“数字中国”和“健康中国”的交汇点上。2021年初,中国信通院被认定为世界卫生组织在西太平洋地区首个数字健康领域的合作中心,并在本次论坛上举办了成立仪式。与此同时,中国信通院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上海)与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举行签约仪式。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表示,上海疫情防控模式的精髓在于科学精准。“而在这背后,无时无刻不是数字信息化最新技术来支撑助力我们的疫情防控。我们需要整合上海的科技力量,助力疫情防控,促进和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以及保障城市的公共卫生安全。相信后疫情时代,人工智能将继续在多个抗疫场景发挥作用,成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强化公共服务体系的支撑性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