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是凌云壮志的新起点
2020届毕业生共同从上海大学毕业。 受访者图
来自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的沈华明在上大度过了12年,在这里他读了博、结了婚,也找到了未来的人生目标——让自己设计的飞船飞上太空。7月10日上午,他与其他7700余名2021届毕业生、1800余名2020届毕业生共同从上海大学毕业,开启另一个征程。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12年拥有了13张证书毕业将投身航天事业
7月10日是沈华明在上大的第4330天。从黑色的学士服到蓝色的硕士服再到穿上红色的博士服,十二年本硕博的求学生涯给他带来很多很多。
“我亲眼见证了上大的飞速发展,上大也见证着我的科研之路。”沈华明说,他所从事的是微显示器驱动及图像处理的研究工作,“我们的硬件化实时图像处理技术已经是世界领先水平,戴上我参与设计的AR眼镜,目不斜视也能看到身体两侧的东西。”他颇为自豪,研究成果已经可以从图纸转化成年产值数百万的企业产品,并且已应用于国家重要领域。15个课题、9项专利,实验室里堆积如山的元器件盒、五花八门的烧写器、排列整齐的焊台也成为了他这12年里最美好的回忆。
“上大几乎成就了我的一切。”沈华明说,在本科期间,他还遇见现在的老婆。“上大12年,我们家拥有了13张证书,不但有学硕博的毕业证与学位证,还有红彤彤的结婚证。”说到这,他忍不住甜蜜地笑了。
十二年后的今天,沈华明也将开启自己的新篇章。神州十二号与天和成功对接,航天员的顺利出舱,航天强国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毕业后,他将投身于我国的航天事业中,“终有一天,我所参与设计和制造的神州飞船也将能遨游太空!”这是他的凌云壮志。
两年军队生涯难忘目标成为强军工程师
7月10日,也是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本科毕业生李越来到上海大学的第2157天。六年前,他走入这所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红色学府。革命英烈们为真理前赴后继、不畏牺牲的精神感召了他,让他做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携笔从戎,参军入伍。
两年期间,他去过烈日炎炎的黄海之滨,翻过地形险要的龙守山脉,越过一望无际的戈壁沙漠。“每当我的身体快到极限时,意志快要崩溃时,我就想啊,不行,我不能丢大学生士兵的脸,更不能丢咱们上大人的脸,于是,继续咬紧牙关,奋战到底。”
服役期间,李越减重30斤,俯卧撑从只能做10个到现在能做1000个,身体更加强健、意志也更加坚定。“我还亲身经历了史上最牛军事改革,我所操作的武器,从上个世纪就在使用的高炮,已经升级换代成了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某型防空导弹,世界各国现有战机遇到它都要退避三舍。”他骄傲地说。
强军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李越的新人生目标就是,成为一名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工程师,为科技强军贡献力量。退役回到校园,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专业学习中,如今更是以专业第一的身份保研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我会朝着我的目标继续前进!”毕业典礼上,他踌躇满志。
[校长寄语]
希望你们成为瑰丽晨光
“心中有光,履践致远。”这是毕业典礼上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胜为毕业生送上的寄语。
他鼓励毕业生,赓续红色荣光,将爱国奉献作为青春奋斗的使命担当。“希望同学们传承好上大革命先贤在中华大地上播撒的红色荣光,牢记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高举爱国奉献的火炬,沐浴信仰之光,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在强国征程上展现上大人的使命担当。”
他也希望毕业生们能追寻时代华光,将登高望远作为青春奋斗的眼界胸怀。“希望同学们持续登高望远,不断拓宽自己的眼界和格局,以开放的胸怀、创新的锐气、高远的境界投身伟大时代,不断追寻人民更加富裕、国家更加强盛、中国更加美丽的时代华光,成就更有高度、
更有价值的人生。”
“希望你们成为瑰丽晨光,将自强不息作为青春奋斗的不竭动力。”这是刘昌盛院士提出的第三点勉励。希望同学们始终坚持终身学习,以开放的胸襟向师长学、向同侪学、向社会学、向祖国的广阔天地学,不断汲取新知识,博采众长,持续增强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本领;始终坚持追求真理,不畏困难、敢于超越,以“追卓越创一流”的精神在各行各业开辟新领域、实现新突破;始终坚持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汲取破浪前行的强大能量,在未来的人生舞台上绽放绚丽的光芒。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