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家具,从中国视角向世人诉说——简评《世界家具艺术史》
□刘洁
中国的建筑和家具一脉相承,印刻着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痕迹。但在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出版之前,中国建筑类图书只能看到宋代李诫于1100年完成的《营造法式》,以及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梁思成将这两部建筑典籍称为“中国建筑的两部文法课本”。而在中国古典家具方面,只能见到成书于明代的《鲁班经匠家镜》。王世襄先生曾评价此书说:“如果说关于房屋营造的传世图书有《营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那样文图对照、卷帙浩繁的皇皇巨著的话,关于家具,有文有图的古籍,恐怕只有这薄薄一册的《鲁班经匠家镜》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具行业蓬勃振兴,各地高校纷纷开设家具设计专业,相关书籍也越来越为读者所关注,但将中国的家具艺术纳入世界家具艺术史考量的家具艺术专著并不多见,这是颇为遗憾的。
直到我遇到了《世界家具艺术史》,才得偿所愿。这部著作是由董玉库、彭亮两位教授共同撰写的。董玉库先生是日本岛根大学博士,早年参与了东北林业大学家具专业的创建,后来到国外留学,学术视野开阔,著述得到了家具圈内的广泛认可。彭亮教授担纲这部书中国家具部分的撰写工作,他长期从事家具设计专业研究和教学工作,多次作为访问学者出国研学,曾主编国家高等院校规划教材。
在《世界家具艺术史》中,两位作者不单着眼于家具本身,而是将其置于人类社会历史中来分析,我们看到的是有人文理念的家具、有文化背景的家具,家具“活”了起来,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在“家具中的历史”和“历史中的家具”这两个方向,两位大师向我们展现了东西方建筑、装潢、家具之精美。透过家具形体,我们理解了东西方文化的通融;透过家具材料,我们看到了科技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
在西方家具方面。主流观点认为家具起始于古埃及,随着古埃及文明的演进逐渐传播到两河流域和古希腊。罗马帝国统治了地中海沿岸后,古罗马家具成为西方家具文化的重要源头。有资料显示,早在3000多年前,两河流域的人们就开始使用家具,但因久远的年代和潮湿气候,想取得那时的家具实物变得困难重重,只能在史料中搜集残存的记载。在《世界家具艺术史》中,家具的历史便是文化的历史,欧洲历史肇始于古埃及,家具的历史便以古埃及家具开篇。图坦卡蒙的黄金扶手椅,古埃及法老用的折叠凳和踏台,再到古希腊时期的椅子克里斯莫斯(klismos),古罗马时期精美的大理石家具,中世纪哥特风格的陈列柜和高背椅。家具的形态,为我们观察古代人类生活的样貌提供了一种更为直观的路径。
越过迷雾重重的时代,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可谓群星璀璨,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一个个闪耀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人物同样对西方家具的发展演进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西方家具在中世纪哥特式家具的基础上吸收了古希腊、古罗马和东方家具的精华,形成了在历史上大放异彩的文艺复兴风格家具。这一时期的家具摆脱了宗教影响下科班僵直的线条,比例变得优美浪漫。随着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家具作为私有物品,真正走上了以人为中心的轨道,也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法国枫丹白露宫中陈设布置,昭示着法兰西手工艺人已经彻底脱离了意大利罗马教廷的影响,家具设计上采用的丘比特、花草、水果等装饰,透露出浪漫纤细的法国风格,高浮雕手法被用于陈列橱、衣柜等大型家具中,形成了法国宫廷独有的浪漫且有生命力的奢华氛围,这对随后的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家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巴洛克”(Baroque)一词源自葡萄牙文,意为畸形的珍珠(Barocco),原本是用来讽刺西方17世纪的设计风格。这一时期,欧洲强国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海外殖民地,来自这些新大陆的奇珍异宝被带回宫廷,艺术家们为了统治者的意志,设计了大量炫耀国威和君权的奢华家具。美国家具在这一时期初露锋芒,产生了就地取材的殖民地风格家具,为后来的联邦式家具奠定了基础。18世纪初,欧洲的权力平衡发生改变,处于相对和平的时期。洛可可风格家具应运而生,在奢华的巴洛克风格基础上,家具的形体变得更轻便圆润,反映出追求沙龙生活的富裕阶层的品位。梳妆台、读书椅等具有特殊功能的小型家具受到欢迎,大漆、瓷器等中国风格元素也融入西方家具的艺术脉动中。
新古典主义家具、帝政式家具、复古时代的家具,见证了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世界各种艺术思潮的碰撞交融,古老的欧洲王朝走向衰落,工业化的脚步日益加快,现代主义艺术风格曙光初现,这一时期的家具已经能够看到现代家具的雏形。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家具制造者在废墟和焦土上迎来了现代家具的曙光,家具风格向实用功能大踏步地转变,机械化生产变得普及,有人提出“批量化生产的艺术品也是艺术品”的理念。批量生产的家具因为实用且价格低廉,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德国作为现代主义的滥觞之地,创造了包豪斯,几乎彻底改变了家具的形式,成为世界级的文化遗产。美国的工业设计也在这一时期崛起,并在二战之后得到了极大发展。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引领着西方世界的发展繁荣,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的速度,超越过去千年。诺尔(Knoll)、米勒(Herman Miller)、博朗(Braun)等众多品牌纷纷抢占市场,工业制造与艺术水准在家具制造领域完美共生。迈进21世纪,大众传媒和电信业勃兴,互联网放大了个体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审美诉求急需得到满足。在后现代家具艺术风格中,我们已经很难再去归纳它的准确内涵,或许这种不可被定义和预测的属性,才是它的本质。
在中国家具方面,《世界家具艺术史》不仅梳理了中国家具的发展历程,翔实归纳了明清家具的研究现状,还创造性地将现当代中国家具风格和代表性设计师进行了梳理,这对中国家具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为世界了解中国家具提供了重要参考。作为中华文化载体存在的中国家具,同其他艺术形态一样,由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共同决定。它处在造物与设计之间,既是中国人的日常用具,也是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
不同于西方以石头作为建筑原料,中国古典建筑多用木材,斗拱和榫卯撑起了中式建筑的架构,飞檐和雕刻则显示了建筑所有者的身份地位。就中式坐具而言,席作为最早的坐卧家具与中国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少沿用至今的成语见证了中国人席地而坐的漫长历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才开始出现高座的凳、椅,这主要受古代西域文化影响,与佛教文化关系密切。直到宋代,中国人的日常坐姿才从席地而坐变为垂足而坐,各种配合高座椅的家具应运而生,比如案桌、屏风等。到了明清两代,以圈椅、官帽椅、玫瑰椅为代表的传统家具,更是影响了北欧诸国和日本的家具艺术风格,成为西方人认识东方艺术的一扇窗口。
在中国古典家具的发展历程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式家具(大漆)、宋明两代的文人家具和清代的宫廷家具。在《世界家具艺术史》中,作者用大量篇幅介绍了宋明两代画作中的家具之美,《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等脍炙人口的画作中体现出中式家具椅凳案几的造物之美,徜徉其间,仿佛置身于那个雅居之美的时代。活色生香的画卷,让我们能够目睹宋式美学的静雅巧妙,文人雅趣、府衙陈设之间中国文化传承、发展、共融的力量尽皆呈现,唤起了根植于华夏基因的共同文化记忆。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现代家具历经发轫,获得了迅猛发展,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中被推上了时代的潮头,中国也开始踏上从家具制造大国向家具设计大国的转变之路。顾家、曲美、青木堂、阅梨等不同风格的家具设计品牌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卢志荣、袁媛、朱小杰等设计师让中国设计元素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除了梳理归纳的内容外,作者还思辨性地探讨了中国家具如何走向世界、如何摆脱明清家具风格束缚等前瞻性思考,令人印象深刻。
这部体大思精的皇皇巨著堪称中国家具艺术学界的一部“重量级”作品,一方面是因其内容贯通古今中西,从古埃及家具艺术到后现代家具艺术皆有论述,囊括了西方经典家具流派到中国特色家具形式,体量之丰富,相当于全套家具设计学科教材;另一方面是因为这本书采用铜版纸全彩印刷,而且是8开,重量达到了7公斤,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分量十足。
这部著作最大的成就,就是将中国家具纳入世界家具艺术研究的宏观体系中来考量,呈现出东西方文化融合发展的历程,具有国际视野。1945年之后,全球的家具产业步入高速发展期。近年来,有机主义、环保等稀释民族、地域色彩,带有全球化视角的设计风格广受追捧。定制家具的普及,模糊了设计师和消费者的界限,人们对个人使用家具的设计参与度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世界家具艺术史》正是站在新的历史时期撰写的一部面向未来的家具艺术通史,无论是古埃及的历史遗风还是后现代的时尚潮流,无论是古代中国的青铜家具还是批量化生产的塑料椅凳,书中皆有涉猎。这部集专业与入门于一体的家具艺术类通史,肯定了中国家具在世界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借鉴和引领作用,以纵览世界的格局、细致微观的视角,阐述了世界家具艺术流变,旨在促进中国家具设计师根植传统,走向当代,面对未来。
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的家具设计、研究、制造多个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需要这样一部大书,从中国的视角,向世人诉说关于家具的历史、文化的历史、人类的历史。
(《世界家具艺术史》,董玉库、彭亮编著,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本文作者:刘洁,1987年生于天津,文学硕士。供职于百花文艺出版社,现任重点项目室副主任。责编作品曾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赵树理文学奖,入选国家出版基金、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等。在报刊杂志发表散文、评论作品多篇。)
刘洁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