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悲观的理想主义者——周明全印象
2021-07-18 生活

王晶晶

我和周明全是三年前江苏作协和盐城师院合办“文学双月谈”时认识的。那次双月谈请的批评家有周明全、宋嵩、程旸、黄玲,青年作家是陶林和严正冬,我作为大学一方的协调者,叨陪末座。

那段时间是我回国后最忙碌的一段时间,那几天忙着另一个会的会务、上课、期中考核、深夜修改论文格式投稿,恨不能立地睡着。那天上午另一个会议的代表刚离会,下午明全他们就来了。晚饭陶林早早赶去作陪,我这个累瘫在家准备发言稿的出门障碍症患者则一拖再拖,眼看就要拖到晚饭结束了。幸好陶林坚持,不停问到哪里了。

等我赶到,桌上寥寥几个菜已经吃得差不多。我道声失陪,就说再点几个菜。只见明全犹豫了一下,问,可以再要点酒吗?我说可以啊,点了两小瓶啤酒。明全默默不语

添酒回灯重开宴,喝了两口啤酒,大家活跃起来。我事先看到名单,以为《大家》的主编是位德高望重、不苟言笑、一本正经的文艺中年,完全没想到是眼前这位身穿牛仔衣,有几分落拓不羁、谈笑风生活灵活现的80后。确认过同为80后,大家仿佛一下子亲近起来,渐渐无话不谈。酒阑茶尽,意犹不足,不知谁提议夜游。我瞥了一眼包里没看完要发言的小说,迟疑半晌,被稍一撺掇就高高兴兴同去了。

明全显然看上去比我们都成熟,可以说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这和他的工作经历有关。而他为当代批评做的贡献,编选70后、80后批评家丛书、做系列对话……我是直到身处会议现场,听了主持人介绍才知道的。

那时他正在写《中国小说的文与脉》里的文章,后来这本书获了2020年南方文学盛典的“年度文学评论家”奖。授奖词里称他的文学批评“感情充沛,潇洒不羁,放胆为文,直白其心”,实在是他为人为文的真实写照。

因为对中国小说共同的兴趣,我一向关注他的研究和评论,第一时间读了他的新书。书中对中国小说伟大的传统有许多创造性的发现和讨论,扎实而有趣,有很多个性鲜明的例子,给我很多启发;而对当代小说的评论又大胆锐利,妙语连珠。尤其可贵和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始终保持着真实的锋芒。在我看来这是殊为不易的,学院的体制造就了符合一系列理论和程式的批评,唯独缺少写出真实感受与判断的要求。长此以往,我们或许已经不习惯把握并表达真实之思,哪怕我们希望这样做。但是在周明全的批评中,我始终能看到他的“自心”。

他的诚实一面使他不绕过中国小说理论建设的难题,又使他在评论作家作品时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在这个时代,我们似乎更多习惯强不知以为知,尤其难做到于无疑处有疑,作为批评家,周明全却敢于说出他最真实的阅读体验。至于他文字的机智聪敏、妙趣横生,一如其人。应该说他的文章和他诚实有趣的人格一样可爱,一样天才,而后者比前者更可贵,更富有魅力。

我一向知道他是个每天接送宝贝女儿上下学、周末送辅导班、每天给家人买菜做饭的女儿奴,是个留着长发、喜欢抽烟喝酒、逛旧书摊的兴趣单一的男人;而我一向好奇,这个对中国小说执着求证的研究者和妙语连珠的评论家是如何穿梭于他的日常生活的。

直到今年清明节,我才有机会趁着到昆明开会,去他的办公室拜访他。

他的办公室,一书架、一桌、一椅、一沙发、一茶几。书架占了整面墙,塞满了书。他的办公桌上放着几块旺旺雪饼,旁边的字纸篓里还有不少雪饼的包装纸,和排山倒海的精神食粮相比,他的物质食粮简直草率简单随便到可怜。

开完会后一天,他带我去郊县他朋友的农场,算是尽了地主之谊。他同时招呼前去的还有退休的高官、从政的美女、失意的大学教授、经商的小说家……都是他的朋友,周明全似乎天生具有让朋友们互相认识的热情和让大家皆大欢喜的能力。这是我第一次到云南乡下,到时正吃午饭,流水席上满桌新鲜的牛羊肉、米汤、甜酒,还有山野里的菌子,简直比我们的年夜饭还丰盛。主人正介绍某种菌子的珍贵,明全就起身拨出半碗菌子帮你拌饭,嘴上却说可以了,要不然等一下你会一直看到两个周明全。

农场漫山遍野鲜花果蔬,鸡鸭满山、肥牛成群,鱼儿跃出鱼塘,主人摘下果蔬、到鱼塘网鱼,让客人能拿走多少拿走多少。我想说,如果没有看到周明全坐船捞鱼的场景,便不能更真实地了解他——我必须把这段见闻贡献出来,否则对读者是不负责任的。鱼已经由众人从鱼塘起到网里,只见他穿着不知从哪里随手拿来的破雨衣(上面印着某某农药的广告),坐上一艘破旧的水泥船,划船去渔网里捞鱼。仔细一看,他手舞足蹈、奋力划向前的船桨竟然是预备捞鱼的一根长柄的舀勺!我们在岸边差点笑岔了气。

追求真实、表里如一(俗称不装),这在很多人可能是所谓的人设,但对于周明全来说,他可能压根不懂什么叫人设,他就是他,我们看到的便是真实的他,也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也诚实率真、为朋友不遗余力。这可能是他最可爱的地方,也是他的文学批评最可爱的地方。有的人让人看到真实的样子便人设崩塌,而周明全属于那种你越看到真实的他,越觉得人性动人的人。追求真实使他不停反思,时常怀疑,他是理想主义者,却并不乐观。作为朋友,我由衷希望明全始终面带他坐在捞渔船上挥舞长勺时露出的、堂吉诃德式的开怀笑容,战胜永恒的虚无。

(王晶晶,2013—2016年任丹麦奥胡斯大学社会与文化系讲师、研究助理,2017年至今任教于盐城师范学院。发表论文多篇,著有《客厅内外——林徽因的情感与道路》。)

王晶晶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