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天文馆今天正式开门迎客:希望所有人来了都有所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7月18日起,上海天文馆正式对公众开放。早上7点38分,18岁的高三毕业生茅译文成为首位入馆的观众。首日对公众开放,压力测试期间没有亮相的几大互动活动设施也首次亮相。“让所有人来都能有所收获”,这是上海天文馆打造世界顶级天文馆的一个目标。
◆ 最早观众早上7点多就赶到天文馆 ◆
今天一早,上海天文馆门前就排起了长队。排在第一位的茅译文今年18岁,刚刚高三毕业,是一位准大学生。家住静安的他一早就出门,7点38分就赶到了天文馆。“迫不及待想要进去参观了!”这个小天文爱好者期盼地说。
上海天文馆的工作人员今天也早早地在馆内准备迎接观众。9点半,上海天文馆正式开门迎客,排在最前的茅译文如愿首个进入馆内,成为了正式开放后的第一位观众。吉祥物科飞热情地给小茅送上了拥抱,还有一份精心准备的大礼包。
虽然很开心,但小小的欢迎仪式让小茅没赶上预约羲和太阳塔的机会,这也是此次对公众开放后首次亮相的天文设施。有多神奇呢?普通看太阳的图像,用肉眼看,只能看到一个发光体,看不到细节,必须用太阳望远镜看。羲和太阳塔里的“科教型自适应光学太阳望远镜”(EAST),主镜筒上配有三台全日面太阳望远镜,可同时获得三个波段的全日面太阳像和两个波段的高分辨太阳像,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具有科普教育功能的自适应光学系统太阳望远镜,耀斑、黑子都能看到,相当于给望远镜戴了副眼镜,看到的太阳会更加清晰。
茅译文对太阳观测很感兴趣,一直盼着能来实地看一看,错过预约10点的首场,他有些失望。为了帮他圆梦,馆方工作人员也在得到其他观众的同意后,为他申请了特别通道,让他成为了羲和太阳塔的首批观众。“很高兴,圆梦了。”茅译文开心地说。
◆ 多项展陈今日首次亮相 ◆
今天,不少压力测试阶段没有开放的展品和互动设施首次开放。比如昨天刚刚入馆揭幕的“天外来物”——月壤,这份珍贵的月壤样品由嫦娥五号带回、国家航天局提供,被封装在水晶球中,从此入驻“征程”展区,观众可近距离观看。
又比如四大星空体验装置中,除了家园展区 “地球”内部的光学天象仪已经在压力测试阶段让观众感受到了星空美景之外,超高清多功能球幕影院、双焦点切换一米望远镜(DOT)都和羲和太阳塔里的“科教型自适应光学太阳望远镜”(EAST)一样是首次开放。
外径30米、内径23米的球幕影院外形正是主建筑的“三体”之一,内部是一套全球最先进的8K分辨率球幕投影系统,配以高级激光表演系统和舞台表演系统,可以带给观众各种震撼心灵的宇宙大片之体验。而上海天文馆的“双焦点可切换式一米望远镜”(DOT)是国内最大口径的科研科普两用望远镜,它采用主焦点和耐式焦点的自由切换装置,使其既可以进行科研观测或学生创新课题研究,也可以在夜间让人们亲眼观赏最高清晰度的月球、行星和深空天体之形象。
而在“航向火星”展区,观众可以组成探险队乘坐飞船前往未来的火星基地,并亲身体验火星基地的高科技实验室。据了解,正式开放后,馆方在星空探索营里还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教育体系:特色天文教室、陨石实验室、创客实验室,学生们可以在这里开展各种科学实验,聆听精彩的科学故事,讨论有趣的科学问题,未来幸运的学生还可以在营地里宿营,真正体验星空的奥妙。
◆ 要让所有来的人都有所收获 ◆
“很有意思,没有想象中那么枯燥。”陪着孩子前来的徐女士本来只是抱着陪孩子来的心态,逛了一圈之后发现天文没有那么难懂,她也看得津津有味。
上海天文馆藏品征集业务主管杜芝茂介绍说,为了让观众们看得明白,上海天文馆在展品导览上下了很多功夫。“展品的解说文稿一共经过了10个版本的撰写,不停地修改。每一个词条敲定都经过团队至少3个小时修改润色,最多的一个词条反复修改了十五六次。”为了简明扼要,词条从230个字压缩到180个,最后压到150个字。排版时甚至连每个词条多少行、多少宽都仔细研究过,“就是为了让观众观看舒适。”
据悉,展馆里的文字讲解有中英文版本,也有针对不同水平观众的“菜鸟版”和“升级版”分类小贴士。在家园、宇宙、征程三大展区,还有特意为视障人士准备的盲文讲解。
“要建世界顶级天文馆,什么是顶级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块,展览展示的水平也是很重要的。” 在昨天举行的“飞向无尽的宇宙”天文高端国际会议上,上海科技馆天文研究中心主任林清研究员就对此做过解释:希望天文馆能适合不同层次的对象,所有来的人都能够有所收获。
“我们的展区的设置有层次划分的,家园展区相信大多数人都能够看明白,能理解到宇宙是宏大美丽的。到了宇宙展区,难度就比较高了,主要针对于天文爱好者、希望了解天文最前沿的科学的人。你看不懂也没关系,只要有趣,可能会激发兴趣,进而来探索和求知。征程展区又是另外一种风格,基本上是讲故事,讲天文学史,从另外一个纬度做天文学教育。”林清介绍说。
昨天的大会上,上海科技馆还与8家天文科研机构、 6家天文教育机构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林清表示,紧紧依托于各天文机构、高校天文系,未来紧密联系,可以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转换成公众可以理解的语言,再通过天文馆平台传播出去。“这是今后我们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做好的工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