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初心火种照亮来时路,激励后来者勇往直前
2021-07-2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马鈜/资料图

以中共一大纪念馆为“源头”,上海紧锣密鼓推进“一馆五址”建设修缮工程。目前,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1928-1931年)、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阅文处)旧址、中共中央特科机关旧址等“五址”正成为党员干部们重温初心、牢记使命的瞻仰参观地,市民群众引以为豪的红色文化打卡地,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的敬仰地。

2021年3月11日,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入选上海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心细的公众一定也发现了其名字的细微变化,曾经人们更加熟知的《新青年》编辑部旧址被正式定名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南昌路100弄2号,这座一正一厢的石库门房子,就是曾经的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这里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新青年》杂志的办刊地,也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成立地,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就是在这里诞生的。自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之后,这里成为中共中央局的办公地。这次更名,也为老渔阳里2号赋予了特殊的重要地位。

我党首个早期组织,串联起重要的建党时间线

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在上海建立之后,《新青年》杂志的性质也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正式成为了上海共产党组织的机关刊物,老渔阳里2号也吸引了大批的优秀先进分子加入到探究革命道路的队伍中来,为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干部基础。

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就是在这里经由陈独秀、李汉俊等人的校阅,随后在又新印刷所进行印制发行。在1920年的春天,共产国际派遣代表维经斯基,及其助手杨明斋来到上海帮助和指导建党的准备工作。

1920年6月,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五人在这里开会商议,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这也是我党的首个早期组织,实际上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作用。

1920年8月至次年春天,在发起组的推动下,国内几座城市及旅日旅法的青年,纷纷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发起组的领导之下,创办了上海机器工会,《劳动界》周刊,开办了沪西小沙渡工人半日制学校,以及建立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外国语学社、中俄通讯社。

中共一大召开后,这里又成为中共中央局办公地,直到1922年9月,陈独秀离开上海,老渔阳里2号结束了自己光辉的历史使命。渔阳里开天辟地的革命火种,也蕴藏着我们党不可忘却的初心。

守护初心火种,践行信仰之光

2018年6月起,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启动修缮保护工作。去年7月1日,旧址修缮布展完毕,“星火初燃”——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史迹陈列展试运营开放。

史迹陈列运用大量珍贵历史照片、史料、文物,围绕思想启蒙——《新青年》杂志办刊地、革命火种——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星星之火——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办公地等内容展开,通过图文展板、实物陈列、场景复原、多维视频、艺术创作、互动查询等布展手段,在有限的空间内,立体化呈现旧址中发生的重要事件。

初心火种照亮来时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概括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人间奇迹的精神密码。正是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依靠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创造了伟大建党精神。这种信仰之光成为一代代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迎战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他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这些精神密码,宛如明灯,激励后来者勇往直前;这些精神密码穿越时空,始终指引和照亮了中国共产党的前行之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马鈜/资料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