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守“沪”|台风肆虐的时候,这群急救人员在暴风雨中呼啸前行!
2021-07-2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施培琦/图、视频

“一、二、三……”120急救医生陈艮果和两位同事合力将一名在家摔倒的患者抬上担架床。室外,狂风暴雨,三人推着担架床加速奔跑,抓住担架床的双手却是紧紧的。等到将担架移上救护车返回车上时,三人早已全身湿透。

有一种守护叫“风雨无阻”,他们是城市先锋,更是生命天使;他们在暴风雨中勇敢前行,不惧危险,使命必达!强台风“烟花”来袭,在狂风暴雨的严峻考验下,正是无数像陈艮果这样的120急救人员,顶着狂风暴雨一次又一次出警救治患者、抢救生命,为患者撑起一把生命救护的“保护伞”。

 和时间赛跑,没时间穿雨衣 

就在昨天,台风“烟花”在浙江舟山沿海登陆,给上海带来一场狂风暴雨。今天一早,“烟花”在浙江嘉兴平湖沿海再次登陆,申城仍处于暴雨大风笼罩下。

早上7点30分,当记者赶到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南区分中心华山分站时,一夜无眠的夜班工作人员还没有下班,而白班的人已经到岗开始准备了。“昨晚夜班出了10多趟车,根本没有合眼的机会,夜班医生现在还在出车。”分站负责人陈女士告诉记者。这时,白班急救员何佳超发来短信:“地铁停运,我在想办法,一定准时赶到。”

7时40分,当天白班的120急救医生陈艮果开始清点急救设备:随身携带的急救箱、监护仪、插管箱……大大小小的包被放置到了救护车上。“试一下监护仪主机、打印纸,检查一下急救药品是不是够用……”陈艮果不厌其烦地一一清点完毕,并与队友们逐一进行了检查。7点50分刚过,何佳超提前出现在分站。

8时05分,总机发来指令:“延庆路,一位患者就医时从楼梯上滑倒受伤,需要转运至附近综合性医院。”接到指令后,陈艮果和驾驶员施伟仁、急救员何佳超迅速跳上救护车。

雨越下越大,救护车一路鸣笛,一路上周边车辆纷纷让道。马路两边,不少大树被大风刮倒在路边。几分钟后急救车到达患者所在的医院。

行驶过程中,陈艮果已经通过手机移动终端大致了解患者情况。车刚停稳,他拎着急救药箱和监护仪就冲了出来,两个箱子加起来至少有20多公斤,紧跟其后的其他两人将急救担架床抬到了患者所在的地方。因为赶时间,三人根本没顾得上穿上雨衣。

陈艮果迅速用监护仪、血压器等为患者测量生命体征,初步诊断患者为腹部受伤,之后为她开通静脉。随后,急救车将患者送到徐汇区中心医院。

将患者和医院交接完毕,陈艮果急忙钻进车里,拿起手机终端,填写患者救治病历。而下一个急救指令随即发来。

陈艮果告诉记者,对于120车上的所有人员,只要听到出车的指令,即便是这样的台风天,大家随时都准备跳上救护车;为了抢时间,他们根本来不及穿雨衣,一口气奔到患者身边,再一起合力将患者抬到救护车上,在最短时间内送往医院。

 “把急救车停得离他们近一点、再近一点” 

虽然忙碌,对于这群年轻人而言,急救工作仍然是一个体现人生价值的工作。80后陈艮果已经是位老急救医生,他已在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工作20多年。

陈艮果和施伟仁、何佳超三人是合作多年的老搭档。“合作时间长了,在抢救患者时,只要我一个眼神,他们马上就能知道我需要拿什么设备或者药品,并且迅速配合我。”90后何佳超说,他们三个人的合作无需太多交流,但配合绝对默契。

上午10时20分,对讲机里又传来总机的呼叫:“吴中路有人在家摔倒……”接到总机的信息后,急救车立即就往那个方向开。“开进大门后右转就是电梯!”施伟仁告诉记者,“急救,拼的就是速度,我们尽力把急救车停得离他们近一点、再近一点。”

赶到现场时,原来是一位患者在家中不慎摔倒。陈艮果将患者腰部固定后,三人将90公斤左右重的患者小心地移上担架,再小心地推车下楼。由于是腰伤患者,要尽量保持担架的平衡。“因为这份工作,我们的力气都练得越来越大。”陈艮果说。

记者眼前的吴艮果性格开朗,笑起来很阳光。他告诉记者,在日常工作中,他抬抱过的患者中,最重的达到140公斤,100公斤左右的更不少。遇到五楼、六楼的病人,光是抬设备到楼上就已经满头大汗,更别说负重再加上患者的重量。一旦遇到狭窄的楼梯,耗费的体力则更大。

  天气再恶劣,也不能影响急救  

台风“烟花”来势凶猛,上海120急救人员与所有奋斗在抗台风一线的工作人员一样,始终坚守岗位,为市民撑起生命救护的“保护伞”。

为做好台风“烟花”期间应急医疗救援工作,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第一时间启动了《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重要时段应急预案》,做好各项应对准备措施。抗击“烟花”中,有急救医生接到抗台风任务后把年幼的孩子安排好就来到单位待命;有人在救援过程中,脚被玻璃割伤,自己包扎一下继续奋战在第一线……陈艮果说,大家都在抗击台风中努力贡献自己小小的一份力量。

“快快快,出车!”上午11时左右,再次接到一个新的急救任务。打开车门,麻利地坐上救护车的驾驶座,在安全范围内努力提高车速,几分钟后就到达目的地。

在120司机的大脑里,仿佛都有一张“电子地图”。收到病人的信息后,他们只用在大脑里搜索路线,便可立即显示出一条距离患者最近的路线。

记者问施伟仁,这样的台风天出车,是否高度紧张?他说,“紧张倒不至于,就怕路上时间长,还好今天虽然天气不好但是路况不错。而且现在路上大家都特别支持我们的工作,有的时候前面的车都在等红灯了,也会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往两边挪车让出一条通道。”每次车主们不约而同地主动让出一条“生命通道”的场景,都会让120急救人员既欣慰又感动,这为抢救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

“对于急救人员而言,我们必须不受恶劣天气的影响。”陈艮果告诉记者,他们所有的注意力都在患者身上,必须把外界的干扰屏蔽在外面。不仅要依靠现场设备检查、短时间内的问诊,凭借不断积累的经验,对复杂、危重的病情作出合理判断,还要做心电图、静脉注射、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等……给予准确治疗。作为急救人员,需要依靠设备与救治经验,对复杂、危重病人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和救治。“当眼看一位患者快不行了,但经过救治又活了过来,这很有成就感,让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没有白费!”陈艮果说,这次台风虽然来势凶猛,但是上海的各项保障工作都非常到位,截至目前并没有接收过因台风天气受伤的相关人员。

接近下午1时,三人感觉有些饿,才想起午饭还没吃。趁着空隙,赶紧轮流去吃碗面。对于什么时候吃饭、吃什么,三人都说无所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施培琦/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