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术馆成为美育的解惑者
2021-08-01 生活

金桥碧云美术馆,在建筑制式和空间打造上,都始终坚持“新海派”的文化探索。本文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见习记者 丁文佳

美术馆无疑是城市软实力诗意的呈现。上海,越来越多的公立美术馆自告奋勇敞开静水流深的襟怀,直抒胸臆地连接生活,让无尽的艺术回想发生在寻常瞬间。金桥碧云美术馆就这样择一隅清幽,让观众沿着精心布置的展线迂回而行至终点,还未踏出大门,又被指引进了馆内的艺术图书馆。馆长林薇告诉记者,此举是为了鼓励观众自发探索观展时产生的疑问,“不带问题回家”是这座年轻的公立美术馆的质朴初心。

  嗅见美术馆的书卷气  

区别于大部分展馆最终导向商店的观展路径,金桥碧云美术馆在办馆第三年依旧沉醉在艺术的独特魅力中。让艺术通过书香浸润生活,仿佛成了它的赏心乐事。“我们非常愿意成为金桥碧云国际社区这个板块中一个重要的文化旅游到达地。”林薇介绍,她自己十余年的美术馆经验见证了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些历程,尤其在上海,浓厚的文化熏陶让年轻人对当代艺术的接受度非常高,甚至认为逛美术馆是一个稀松平常的日常行为。

无论逛展是出自对艺术的喜好,还是与艺术的偶然撞见,俯仰静观间总会产生些许疑问。身兼策展人的林薇也渴望艺术亲近观众:“很多人看完展览后是带着问题离开的,其实他们可能不太理解艺术家、策展人或者某件作品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与此同时,30位志同道合的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家与艺术家共同发起倡议,呼吁建立当代艺术图书文献馆,并积极捐赠图书文献近千种、逾千册。在浦东图书馆和金桥碧云美术馆的共同响应下,中国首座以当代艺术图书文献为主题的艺术图书馆,以浦东图书馆艺术主题分馆的形式,顺势落户金桥碧云美术馆,以理论指导支撑艺术感受力,彰显出了十足的文化自信。

观众装着满腹疑团走向展览尽头,却突然循着吧台的袅袅咖啡香,望见藏身角落的当代艺术图书文献馆入口,步入其中才惊觉别有洞天,恍然置身艺术的桃花源。图书馆内汇集了专业艺术类书籍6000余册,以浦东图书馆的编号进行陈列,免费向公众开放阅览。据林薇介绍,部分珍藏书籍目前在市面上已很难找见。“除了提供书籍阅读,我们还针对专业观众设立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希望它能立足浦东、面向上海,而后推向全国,在互联网平台供所有的艺术爱好者进行文献查询。”她表示,目前依旧持续不断地接收到来自艺术批评家、评论人、艺术家和设计师捐赠的文献,他们都在助力创建一个图书馆、美术馆、档案馆、博物馆多馆合一的新文化生态、新艺术综合共同体。

  “要有书”是美育的直观形式  

“要有书”三个苍劲有力的字眼,是当代艺术图书文献馆于去年10月正式挂牌时的邀请展主题,也是中国当代著名艺术批评家王林发起的艺术主题展览上海站内容。金桥碧云美术馆同期延伸开展了一系列“碧云有书”活动。林薇称:“美术馆作为一个公共文化空间,它首先要承担的是艺术教育功能。”美术馆承担起了浦东图书馆读者的组团定向导览任务,通过专业细致的讲解让美育落到实处。

藏身美术馆的图书馆更像是一处心灵的桃花源。

而在无专人导览的大多数情况下,最直接的美育工作便是引导观众自主地获取书本知识。当代艺术图书文献馆内,蜂巢样式的模块化阅读桌引诱观众翻开书页。于是让人瞬间跳出展览,也不必去管刚刚没摸清的隐喻还是象征,换一副目光审视艺术,以理论知识重新架构认知。哪怕是画册上的渺远历史,也能顺应今日的展厅同频共振,先前那些疑问未必能立马解开,但自身的艺术知识得以更新的同时,一个求知的习惯也在逐步养成。

据林薇介绍,8月中旬又将推出一个关于书的展览,展品来自中国唯一的艺术家手作书藏家王骥,通过常玉、赵无极、萨尔瓦多·达利、安迪·沃霍尔、亨利·马蒂斯,甚至还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等艺术家的手工作品,生动展现“书”这个载体做到极致是什么样子。它们多以版画印制的技艺、用手工纸张限量印制而成,多则印一两百本,少则存世仅一本。艺术家手作书在国内仍属小众领域,此次大规模展陈将挑战观众对于“书”的固有认知,也扩充认识缤纷的艺术肌理。

将图书馆藏身美术馆,再于美术馆展厅多次铺陈“书”的主题展览,这可能是美术馆术业有专攻的浪漫。

  海派文化翻新页  

金桥碧云美术馆所处位置的前身是吴昌硕纪念馆的选址,吴昌硕作为“清末海派四大家”之一,其艺术成就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为了庆祝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馆内特意做了一场呼应式的展览,以当代艺术形式呈现吴昌硕与浦东结缘130周年的历史。开馆以来,一直秉持以“新海派”文化为第一要义,“我们主要体现‘新海派’的‘新’字,作为一座新兴的馆,立足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的前沿,做一些创新性的展览形式”。

在林薇看来,只要跟上海有关的、符合场馆脉络的艺术作品,都会做选择性的推荐。例如为“新上海人”女性艺术家打造个展,以行动扶持海派艺术家创作,也为美术馆的“新海派”艺术研究体系增添新视角。她进一步阐释了自己对“新海派”的定义:“我们在策展思路和展览呈现上,都力求用当代人能够接受的形式来做,这是基于传统的海派定义,再尝试当下的形式创新来呈现。”而艺术品在公共文化的推动作用上,她认为主要是一种内容推动,并且是一个持续滚动的迭代过程,最后才能慢慢帮助人们建立对审美的看法。

藏书集艺术专业书籍之大成。

“公共教育活动深入到社区和学校,不仅是美术馆的品牌传播行为,更是美术馆的职责。”在上月举办的“衣冠民尚——服饰工艺专题展”期间,美术馆招募观众走出场馆参观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同时又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为初二学生开展非遗文化讲座,遴选10件学生的绒绣服装设计作品陈列进美术馆空间。“走出去”和“走进来”的相互交融已然成为助推城市软实力的默契行动,也是海派文化精神的无限延伸,“新海派”之于美术馆,不仅是一种艺术流派,更是一种创新实践精神。

青年报见习记者 丁文佳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