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临其境|羽毛球在上海校园有多火?
2021-08-01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见习记者 崔子润 实习生 邓为/文 常鑫/图、视频 杨诚/剪辑

8月1日,在东京奥运会赛场,国家羽毛球队再引收视热潮。相比于中国军团的部分优势项目,乒羽在国内的普及程度让对手们惊叹。而在上海的大学校园内,羽毛球运动更是早已从“消食休闲”的1.0时代,升级到了专业组普及组并重的2.0时代,开展得如火如荼。它到底有多受学生们欢迎?对体教结合甚至竞技体育发展趋势,又有哪些探索意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近日也专访了包括上海交通大学羽毛球队主教练、前世界冠军卢兰在内的多位专业人士,走访并了解了部分学校的校园羽毛球开展情况。

探索体教结合新课题

世界冠军都来高校当教练了

还以为现在校园羽毛球,只是几个学生拿着拍子在宿舍楼旁打两下?其实那是很“古早”的记忆了,他们现在玩得相当专业!近期因为校友屡屡在东京奥运拿金牌而被网友们戏称为“上海交通体育大学”的上海交通大学,以及华东师范大学,校队主教练甚至都是由世界冠军担任——前者是前国家队主力、世锦赛冠军卢兰;后者是伦敦奥运会女单亚军、世锦赛冠军、前国家女队“一姐”!

这个级别的“超级名将”来担任教练,都是看重校园体育的蓬勃发展。卢兰告诉记者,自己很热爱羽毛球这项运动,退役后也有过认真的思考,最终决定在体教融合上做点事情,“专业队的培养体制,大部分时间还是用在训练上,但我觉得运动员的思想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需要越来越重视,我把这些想法,都用在了上海交大羽毛球的教育上。”

卢兰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

王仪涵是自主择业担任教师的。“从国家队正式退役后,我花了一段时间整理和沉淀自己过去的人生轨迹,最终做出这个选择。”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坦言,虽然运动生涯告一段落,但羽毛球已经成为人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选择来到大学,既是对羽球情结的延续,也能为项目推广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高校,这些“超级名将”当一线教练,也迅速找到了成就感。卢兰说,校园体育跟专业队体育不一样,“这些队员没有受过专业队训练,但是天赋很好,学习能力很强,能很快理解我们说的东西,而有了我们这样的专业指导,高校羽毛球水平能很快得到提高。”这一点,让她们工作得如鱼得水。

复旦学生的获奖证书

想抢到羽毛球场地要起早还要拼手速

记者采访了复旦、交大、华师大等高校后发现,在上海的大学校园内,羽毛球运动普遍开展得如火如荼。

卢兰告诉记者,上海交大有学生羽毛球协会、教工羽毛球协会,包括阳光队、高水平运动队等众多羽毛球组织:“上海交大的普通学生参加羽毛球运动的热情非常高涨。我们开课时,羽毛球课是抢得最快的,开出来就抢光了。”她透露,上海交大的运动场所设施条件非常好,“有一个体育馆有15片场地,另一个场馆有12片场地,加一起将近30片。但仍然完全不够用,只要我们的场地一开放预约,马上就会被抢光。很多上我课的同学,都会跟我诉苦,说抢不到场地。”

上海交大羽毛球队训练

复旦大学羽毛球协会外联部部长小邓同学告诉记者,在复旦大学,羽毛球运动也是十分火爆。复旦校园内有由学生自行组成的学生羽毛球协会,会员超过200人,协会每周组织三次集体打球活动,免费提供场地和羽毛球供会员使用,在周末还会邀请校队队员开设羽毛球教学班帮助同学们提升羽毛球水平。“在去年新开放的江湾校区体育馆中,设有15片羽毛球场地,学校的预订系统每天早上7点开放三天之后的场地预订,身边不少喜爱打球的同学会定早上7点的闹钟来‘抢场地’,稍微晚两分钟,场地就订不到了。每个学期开设的体育课中,羽毛球课程也是最先被抢完的课程。”他说。

此外,复旦大学设有完全由普通学生组成的羽毛球校队,由前专业队退役运动员担任教练,一周组织三次训练,参加上海市和全国范围内甲组(阳光组)各项羽毛球赛事,近年多次在上海市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中摘金夺银。校队每年组织一次招新,新生中羽毛球基础较好的学生经过选拔可以成为预备队员参与试训,一段时间后表现优异者可成为正式队员。

复旦校园羽毛球活动丰富

探索体教结合新课题

上海各大高校,根据学校规划的不同,对羽毛球运动的侧重点也不同。有偏体制内运训的,比如上海体育学院成立了羽毛球学院;有招收羽毛球特长生的,如上海交通大学;有纯爱好者组成,如复旦大学。但相同的是,各大高校都在通过包括羽毛球运动在内体育项目的重视,探索“体教结合”的不同方式,争取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

国际上很多名校,都会招体育特长生,交大被调侃为“上海交通体育大学”也是因为名将云集。卢兰告诉记者:“我们是招收羽毛球特长生的,会考核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羽毛球专业测试,我们会根据每年全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规程当中的参赛条件,来设定招生条件;二是高考成绩,有的学校规定,特长生的文化成绩,要达到高考二本线65%,我们交大是要求必须达到二本线。”

高水平运动员

这类学生进入交大后,就是进入“高水平运动队”。他们一方面要训练并代表大学参加全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在专业组争金夺银,另一方面,也要学习正常的大学课程,以便毕业后在更广阔的领域有一个更精彩的人生。“所以我们上海交大羽毛球队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培养目标,我们不是纯粹要把打球最好的招来,对文化课成绩的要求也挺高的,因为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全面发展、品学兼优的学生。”卢兰说。

高渐宽是卢兰的得意弟子。在考入上海交大之前,他在湖北算高水平运动员,初二时参加省运会拿过2枚金牌、1枚银牌,因为想兼顾文化学习,他选择了现在的道路。在交大,他今年刚刚代表上海获得了第14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羽毛球男单金牌,同时,作为一名大三的优秀学生,他还在争取未来能够保研,是“体教结合”的典型成功案例。

高渐宽获得全国大运会冠军和教练卢兰合影

他告诉记者:“我也在专业队集训过,感受过这样的生活,从早到晚地训练比较枯燥,有调整和休息的时间时,大家都更愿意花在游戏和娱乐上来放松自己。而体教结合、融合的方式,在国际上比较普及了,以后应该也会成为一个大趋势,让专业队队员能有更多学习的时间和机会。”

未来期待能衔接专业队

卢兰认为,一项运动的参与者应该是多样的,“青少年无论是希望成为某某羽毛球运动员一样,或者成为奥运会冠军、世界冠军,又或者说只是想当做一个运动爱好,这都是可以的。因为它非常有趣,需要动脑筋,同时又能锻炼身体机能。”但同时,作为高水平的从业者,卢兰和高渐宽都期待,未来的校园羽毛球能和体制内的专业队衔接起来,“我期待高校也能成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宝库。”卢兰说。

期待未来跟专业队衔接

事实上,这一点在上海已有乒乓球项目开始了探索,曹燕华乒乓球俱乐部就培养出了包括许昕在内的多位国手、奥运冠军,堪称“上海模式”。卢兰也说:“客观来说,我们现在高校里面水平比较高的一些学生队员,水平是和我们省队——不说最主力的队员——和省队的平均水平,我觉得是接近的。我们备战学运会前,也曾去崇明和上海队的队员们一起训练过一段时间、交流过几次,水平其实很接近,但目前的情况是,学校和专业队之间,还没有特别直接的衔接、没有输送的渠道。”

她认为,随着校园体育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公众观念的改变,未来高校和专业队之间的壁垒是有希望被打破的:“很有希望!如果只是单一的专业训练,或者单一的学习文化,可能始终融合不到一起,但现在的情况是,我们高校内的高水平运动员期待走上专业赛场,毕竟每年只有一次全国赛,机会太少,而专业队的队员也希望有更多的学习、发展机会——两方面交叉融合,应该是未来的趋势。”

探索体教结合新课题

高渐宽也在期待这样的未来。去年五六月份的时候,国家青年队曾和羽毛球界的业余顶尖选手打了一次交流赛,“一些业余选手也赢了,当时给他们国青队敲响了警钟。”他说,这说明业余选手的实力并不差,“国家队等高水平运动队,如果未来也可以从大学、从俱乐部挑选队员,就更好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见习记者 崔子润 实习生 邓为/文 常鑫/图、视频 杨诚/剪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