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为何会成为“光明的摇篮”?这本新书给出全新的角度
2021-08-03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在建党百年之际,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熊月之的新书《光明的摇篮》。今年的红色题材图书大多是有党史学家写成的,但是熊月之其实是历史学者出身,历史学者写红色题材作品,拥有全新的角度。此书也被认为是“写给青年人的党史第一课”。

说到“光明的摇篮”这个书名,熊月之表示,这源于上海解放之后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亲自修改批准的社论《祝上海解放》。这篇社论写道:“上海又是近代中国的光明的摇篮。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大本营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在长时期间它是中国革命运动的指导中心。虽然在反革命势力以野蛮的白色恐怖迫使中国革命的主力由城市转入乡村以后,上海仍然是中国工人运动、革命文化运动和各民主阶层爱国民主运动的主要堡垒之一。”

熊月之用了将近30年静心打磨的这本新书,就是想搞清楚一个问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诞生在上海,上海何以成为近代中国“光明的摇篮”。熊月之告诉记者,要说明白这个问题,就应该关注上海的三大空间、六大支柱对上海红色文化产生的影响。三大空间就是指上海空间、中国空间和世界空间。“这三个空间,由上海而全国而世界,同心圆式地渐次扩大,使得发生在上海的众多事件,不但具有全国影响,而且每每具有世界影响。另一方面,发生在上海以外的全国或世界重要事件,也会对上海产生异乎寻常的影响。”

熊月之在书中还首次提出了该书首次完整提出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上海需要六大支柱,即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系统、工人阶级与先进知识分子的社会基础、发达的水陆交通系统、便捷的邮政通信系统、可供依托的社会组织系统、可资利用的租界安全缝隙等。这六大因素相互支撑,构成上海的独特性,使得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应运而生,诞生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上师大教授、著名党史专家苏智良告诉记者,他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就是从上海城市历史出发去写党史,具有整体史和全球史的视野。这是由熊月之历史学家的身份决定的。历史学家写党史,使得作品具有了诗情。比如熊月之将上海红色文化的特点概括为闳、深、雄、奇四个字。闳就是广阔、丰富;深就是深邃、深远;雄就是英勇、雄壮;奇就是奇特、奇妙。这种诗意的概括在一般党史图书中极少见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