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瘾!看吕凉在《推销员之死》中飙戏
2021-08-10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伴随着低音长笛的响起,舞台后方亮起一束光,房子背后和周围环绕着高高耸立、棱角分明的楼房轮廓,遥远天际的蓝光映照在房子上面和舞台前缘,而房子周遭的区域则笼罩在一片带着怒气的橘色光中。

一位身着西服、头戴礼帽的推销员威利·洛曼拿着两只硕大的箱子缓缓地走入舞台。吕凉扮演的推销员威利,通过得体的外表与焦躁的语气,给观众极大的不安全感,他向观众越走越近。

三大戏剧奖作品《推销员之死》日前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热演。这部知名编剧阿瑟·米勒的巅峰之作,由田弘毅重新翻译剧本文本,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导演林奕执导。一经开票便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目前所有演出票均已售罄,上海戏剧圈再次掀起一股观剧旋风。

《推销员之死》是阿瑟·米勒完成于1949年的剧本,同年获得普利策戏剧奖、托尼奖、纽约剧评人奖,是世界上首部一次赢得三大戏剧奖的剧本。剧中将威利年轻时的辉煌与当下的落寞穿插演绎,以小人物的生活窘境反映出他们这代人“美国梦”的破碎。

导演林奕在诠释这部作品时也着重体现了“爱”,父子之间、夫妻之间、兄弟以及朋友之间的爱。在她看来,威利所相信的“美国梦”是一个对所有美国人的承诺,他知道不是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成功机会。生活在“一个承诺很多,但却什么也不能保证”的社会里意味着什么?这是米勒提出的问题。

以往《推销员之死》舞台设计重点表现的“房子”形象,在这个戏里成为了一种虚幻,如同主人公威利·洛曼一直求而不得的“成功”。为了让观众走进威利的内心世界,去掉了阻碍,模糊了界限,带有镜头感的舞台灯光转换,将威利·洛曼的所见所思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部戏之所以在当下引来好评如潮,得益于吕凉对角色的精准拿捏和演绎。吕凉告诉记者,40年前,他就熟读了剧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对阿瑟·米勒所反映的美国当时社会环境、社会形态下人们的心理有了更强、更清楚的认识。“我感觉到了它离我们很近,相信这个作品在今天的观众中会获得普遍的认同和共鸣。”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