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66岁的“年轻人”开了公众号,想跟年轻人聊聊天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今天一早,莫言的公众号正式上线,引发围观。66岁的莫言在获得诺贝尔奖9年之后终于有了公众号,他说要向年轻人学习,想和年轻人聊聊天。之前莫言也曾开过个人微博,但因为断更太久,后来也不了了之。
莫言这个公众号上来就发了《文学最大的用处,就是没有用处》和《终其一生做个平凡人,有错吗?》两篇极具话题性的文章,还配了一个是现在十分流行的“闪问闪答”的短视频。一看,就是背后有高人在操刀。
在“闪问闪答”中,莫言说到开公众号的缘由就是“向年轻人学习”“我非常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跟大家建立一种密切的互动关系。”而说到目前最想做的事情,莫言回答还是写小说,尽管获得诺奖9年来他并没有重量级新作亮相。他觉得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没有退休这一说。
莫言还是一如既往地讲规则,和别人公众号不断刷屏不同,莫言规定他的公众号只在每周一晚上10点发布两条图文,头条是他的一些文章,二条会发布一条音频。也许对于莫言这样的大家来说,开公众号并不是为了攒人气,而真的是为“公布我的一些最新的创作信息,以及我对创作的一些感悟、看法、想法,也同时会展现一些我的作品片段”。
公众号是中国所独有,而莫言又是目前中国两位诺奖获得者之一,所以“诺奖得主首开公众号”的消息今天备受关注。不过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与一些读者聊天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大多是“莫言之前没有开过公众号吗?”,觉得一个大作家不开公众号实在有点落伍。
种种迹象表明,莫言此番“触网”背后依然闪现着资本推动的影子。记者注意到,莫言公众号注册于2021年6月29日,7月8日认证为“莫言”,其账号主体为“上海真魁创意策划中心”。这是莫言和读客文化一起做的一个项目,作为上海著名民营书商,读客文化在不久前完成了上市。
去年至今,莫言“触网”突然变得频繁。他去年进驻抖音平台,抖音话题一经上线,浏览量于当天突破3100万次,莫言本人抖音视频点赞超35万,图书12小时的销量已经突破1.5万册。
== 各方观点 ==
不愿具名的作家:莫言开公众号,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在获得诺奖之后不常露面的他其实与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处于一种事实上的隔绝状态。这被认为对莫言的创作产生了不利影响。希望莫言能够坚持,不要像开微博那样虎头蛇尾,同时也不要被资本过度绑架。
孙渊(时尚媒体人):莫言终于拥抱社交网络了,他早就应该这么做。现在是网络时代,什么都要靠网络和别人交流,如果还天天待在家里,那就等于和外界断了联系,写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呢?我觉得他一周发两条频率太低了,一天发两条差不多。
侯俊红(读者):从小就看莫言的书,一直看到他得诺贝尔奖。老实说,这几年莫言和读者是有点疏远了,我们不知道他在干嘛,他当然也不知道读者在想什么。既然办签售会和讲座不那么容易,那就网上见见吧,也挺好。我想告诉他,读者依然支持他。
李萍(出版社编辑):莫言开公众号,我第一个反映就是他之后肯定有新作出来了。再加上听说,这个公众号是书商和他一起办的,这更加坚定了我的判断。书商都是无利不起早的,他们怂恿莫言开公众号,一定是为之后的商业行动造势,这是他们惯用的套路。
小龚(新媒体编辑):莫言的公众号的样式还是有点老套,四平八稳的,文字内容基本上就是把平时写的文章贴上去。但是纸质传播与网络传播是不一样的,网上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很不同,谁有空去看那些长篇大论呢?他们应该把公众号做得更活泼一点。既然决定“触网”,就要有一个“触网”的样子。
阿彬(理发师):莫言的书我没看过,但我听说过他,毕竟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也没几个人。他开公众号也是顺应了潮流,现在谁不做自媒体呢?我平时为客人剪了满意的造型,我还把这个拍成视频,发到朋友圈里呢。不过莫言66岁的老人了,还能开公众号,拥抱网络时代,这是需要勇气的。我相信他也是有贵人相助。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