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部新规打击“黄牛”?上海已率先实行类似政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实习生 邓为
“要票吗?这里有票。”相信每一位爱看演出的观众都对“黄牛党”的这句话不陌生。即便是不常看演出的朋友,也应该耳闻过一些演唱会的票有多难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黄牛”现象屡禁不止。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颁布的《演出票务服务与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8月19日将正式开始实施。它也被业界热议,认为将极大程度打击甚至消灭“黄牛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也采访了两位上海本地演出行业的资深人士。他们说,上海其实两年前就已开始实施了类似的规范,“黄牛空间确实被压缩到了最小”。
全国统一标准,力求透明真实
目前,国内演出行业存在多重票务系统并存的局面,既有业务覆盖全国的大型平台,如大麦、保利、猫眼等平台,也有地域性票务公司,其中包括剧院自有票务系统,还有掌握了一定演出资源却并不具有相应资质的小型公司。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解读道,在售票过程中,主办方究竟给各平台分了多少票,每个平台又到底上了多少票,监管部门不得而知。凡此种种让演出票务市场信息极不透明,欠缺统一标准,并已经严重阻碍行业发展,滋生不合理的索票和“黄牛”倒票等票务乱象。
本次《规范》所出台的行业标准,将着重解决统一全国演出票务的内容、规格、编码、制作、发行等基本要求,统一全国演出票务的生成、打印、取票、印刷等具体要求;统一全国演出票务购票、检票、退票等全流程的规范化服务;制订演出行业的票务基本规则。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全国演出票务市场数据进行采集和有效监管。
根据《规范》,未来国内所有出票系统,都应该接入全国统一的票务信息管理平台,且进行行业标准化认证。这也意味着,像电影行业一样,未来我们也将看到官方给出的“演出票房”真实数据。
黄牛乱市已久,新规从根源抓起
很多观众对于“黄牛党”可谓又爱又恨,一方面恨他们哄抬票价,一方面找不到“黄牛”之外的购票渠道。事实上,若是“黄牛党”手上囤积的票都通过正常渠道流通,很多演出的票可能就不会那么难抢了。
2016年,王菲“幻乐一场”演唱会的“黄牛”事件曾引起热议。这场演唱会号称在32秒内万张门票售罄。随后,“黄牛票”瞬间被炒到超过1万元,第一排中心位置甚至有人要价百万元,而票面价格仅1000元。而到了演出临近开场时,“黄牛”手上卖不出的票又大幅降价,极大扰乱了市场秩序。
又比如,德云社原本只有一百多块的演出票,经常被黄牛炒到上千元,商演一千块的前排票,更是炒到了上万元的天价。像是张云雷,秦霄贤这样的热门演员,真正的观众从来都抢不到票,都被黄牛用各种办法控制了票源。一些黄牛甚至口出狂言,说张云雷的演出,前排票全都在自己手里,粉丝们一张都别想买到。
本次出台的《规范》,由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牵头起草,未来每张演出票的编码都将拥有全国统一标准。包括演出场地、演出场次、演出类型,票务管理系统和票务销售系统并行。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规范》的实施将有效打击“黄牛”生存空间。
新规的实施,将促进购票渠道统一化、规范化、透明化,从而让“黄牛”无法通过“歪门邪道”囤积票。这样,“黄牛党”这一群体必将不攻自破。
上海已提前实施,效果显著也有新课题需探讨
上海的各大演出商和文化场馆,也都收到了这份规范。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了大型商演和剧院两个领域的相关代表,得知“其实类似的规定,上海两年前就已经实施。”
大型商演一般是在户外、体育场馆、奔驰文化中心等级别的演出。这位人士告诉记者:“大概是从2019年周杰伦上海演唱会后,上海就要求大型演出主办方的票务——主要是大麦的平台,必须跟市公安局和市文化稽查大队的系统挂钩,所有的门票必须跟身份证和手机号绑定,这样门票的动向就一清二楚了。”
他解释说,以往为了利益最大化,主办方有可能控票,只放出去部分门票,或者是有一些外部人士勾结内部人,拿到一些热门票,但现在所有门票都必须进系统,一旦出现大的价格波动,是什么渠道出来的票,一目了然。“以前纸质票时代,很多黄牛票其实是以赠票、工作票的形式出现的,但现在就算是主办方赠票,也都必须输入身份证号码,实名制,黄牛真要倒卖这些票,一个是量小了,第二个是要拿到实际入场人的身份证,不仅麻烦,而且风险极大。”
2019年,他们曾举办过大型户外演出,为了规避潜在的黄牛风险,他们所有的工作票,都是事先统计好,要来身份证号码和手机号,“生成二维码入场的”。他透露,上海原本就是全国演出最为规范的城市之一,“这个措施实现了两年,很多人不太了解,是因为正好碰到疫情,这两年大型演出几乎都取消了。”
至于剧院方,记者也采访了相关人士。他们透露,一些热门演出其实也在探索实名制。“电子票的普及为实名制购票、实名制入场提供了可能性,尤其是疫情期间,原本就需要实名制,也为这一制度的推广提供了客观上的便利。不过,目前剧院票务系统大部分还是各自为政,数据整合到全国性平台,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做。”
这些演出方人士还告诉记者,文旅部的这一规定出发点很好,但在实践中也有很多新的课题需要研究。“以前纸质票时代,门票属于特殊商品,一经售出,不退不换。但如果真的因为各种原因没法来了,消费者可以赠送或者转让。现在电子化、实名制了,没有了转让、赠送的渠道,只能允许他们退票。”
做大型演出的这位人士说:“但真的允许退票了,何时能退?如果有人恶意集中在允许退票的最后一刻退,那这活动还怎么办?对主办方来说,这无疑是毁灭性的巨大风险。所以,新政之下,如何找到平衡点,还需要主管部门和市场共同探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实习生 邓为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