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往无前·新征程|结核病专家沙巍:为终止结核病流行,步履不停
2021-08-19 青年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启之年。“十四五”时期,上海卫生健康发展有“三个总体目标”:建设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高品质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健康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健康城市典范;建设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最健全的城市之一。

实现这三个目标,自然离不开一批批医务工作者们的付出与坚守。尤其在新冠疫情尚未结束的前提下,他们还在坚守,而他们,同时也踏上新征程!

今年8月19日是第四个中国医师节,主题是“百年华诞同筑梦,医者担当践初心”。即日起,青年报·青春上海推出“‘医’往无前·新征程”系列报道。记者走近不同岗位的医者,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初心。不忘医者初心,践行医者使命,致敬最可爱可敬的医师们!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实习生 胥欣怡/文 常鑫/视频、剪辑

结核病,这个顽强的病魔,有着上万年的历史,却一直未被消灭。上海市肺科医院结核病临床研究中心兼结核科科主任沙巍带领着团队,为终结结核病的流行攻关克难。在他们的医治下,无数来自全国各地的结核病人获得了治愈。

2021年是开启“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距离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结核病控制目标和“2035年终止结核病流行”目标,只剩下10年和15年的时间。沙巍希望,有更多的青年医师能加入到结核病的防治领域,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才能最终战胜结核病魔。

 // 只有喜欢,才能投入 // 

“我很喜欢这个专业,因为结核菌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细菌,比如,被结核菌感染的人其实是很多的,但只有10%发病。结核病还有很多未解之谜,值得我们去探索。”谈及当初选择这个专业,沙巍教授至今觉得,只有喜欢,才能投入。

20世纪90年代,在“肺结核被控制”的乐观情绪中,肺结核这个医学学科也随之变成了冷门学科,病人少、收入低又有风险,愿意当肺结核科医生的人越来越少。

1997年,沙巍从当时的二医大毕业进入肺科医院参加工作,通过三年内科轮转于1999年来到结核科。沙巍认为,自己最终选择结核科,是深深受到国内肺结核领域权威、肺科医院结核科上一任主任肖和平教授的言传身教。“他治病救人,医术高超,谦和的个性、对病人的关怀、对学术孜孜不倦的追求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大爱无疆。”

如今,20多年过去了,沙巍治愈了众多患者。“特别遇到耐药患者及重症患者,比如颅内结核昏迷、骨结核瘫痪或者呼吸衰竭需要呼吸机治疗的病人,我希望能尽自己的全力,去帮助他们。”

去年年初,新冠疫情在国内暴发,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多个病房被用作应急病房,该院的结核病病人将被转至肺科医院。接到通知的那一刻,沙巍带领她的团队开始了日夜备战。“当时转运过来了10多位重症病人,最严重的患者身上插了7根管子,加上这些病人转运过程中可能存在风险,大年初一,我把科室所有的医护人员都召集了过来,准备收治病人,没有一个人拒绝。”

与此同时,当时肺科医院收治的发热病人,也需要单独的地方隔离治疗。沙巍带着团队将病房进行“改造”,有序地收治病人。

早在SARS时期,上海市肺科医院便作为定点医院之一,专门收治国外回来的SARS患者。那一年,沙巍的导师——肖和平教授,作为上海市抗击非典专家组成员,积极参与到了非典防治之中,几乎每天都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临床一线来回穿梭,在病房反复查看可疑者,生怕漏掉一个病人。不少一线医务工作者更是舍弃自己的小家,在医院加班加点,未见丝毫怨言。

“在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上海各行各业守望相助。而这一次也一样,不同科室、不同专业的科室共同在与时间赛跑,希望能早日战胜新冠病毒。”沙巍说道。

 // 医者的意义,在于患者的肯定 // 

与肺结核打了20多年的交道,沙巍在的科室,每年门诊量达到18万人次,是上海市收治肺结核病人最多的科室,很多患者来自全国各地,因此她的科室也是许多重症结核患者和耐药结核患者的噩梦终结地。

因为具有传染性,结核病是一个容易被人“歧视”的病,得了结核的病人往往会有自卑感。

平时,除了治疗疾病外,沙巍还要消解病人心理上的问题。“首先我会告知他‘这个病是可治的’,早诊断早治疗,积极配合完全可以治愈。即便是重症病人,我也会一再鼓励他,不要放弃。”

一名上高中的女孩子让沙巍至今记忆深刻。这名学生被诊断出患有严重的肺结核,且并发淋巴结核。因为当地治疗效果不佳,于是来到了上海市肺科医院。在沙巍团队的努力下,她的病很快得到精准治疗。这个女孩给沙巍写来了一封信,信中写道:“虽然我可能只是您职业生涯中的一个匆匆过客,但正是因为遇见了您,让自己少了份担心,让母亲多了份安心。”同时,女孩还特地查阅了沙巍之前的一些采访视频,发现她对侦探小说很感兴趣,还一起寄来了几本侦探小说。

“我从来没有收到过这么感人的信,因为我觉得做了应该做的事情。”一份来自患者的肯定,让沙巍感受到了医者的意义所在。

 // 学习步履不停,努力攻克结核 // 

虽然已经是结核病领域的权威专家之一,沙巍从未停止学习的步伐。“上班看病人,回家看文献写论文,虽然很累,但是喜欢。”沙巍开玩笑说,不过她会保证每天的睡眠质量,不然没有精力看好病,尤其是遇到较复杂的疑难杂症病例。

如今,能够将结核科作为第一专业选择的医学生确实不多。对于来到肺科医院的硕士、博士医生,沙巍持着来者不拒的热情态度:“只要真的喜欢结核科专业,我都欢迎他加入,不同于别的竞争非常激烈的专业,我以鼓励、启发学生为主。”今年,有一名同济大学医学院的学生给沙巍发了一封邮件,因为自己是位结核病治愈患者,所以他对结核科很感兴趣,希望能加入到结核病研究团队中,将来为结核病的治疗做出自己的贡献。

现在,让沙巍这样专攻肺结核疾病的医生们最为头疼的,是耐多药肺结核和广泛耐药肺结核。20世纪60年代直至2000年年初都没有新的肺结核有效药物被研发出来,一旦出现了对抗结核药物中的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耐多药结核病),或者在耐多药的基础上出现对注射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广泛耐药结核病),甚至对所有抗结核药物有抗药性,就会重现结核病无药可治的情形。这些患者不仅自己痊愈的可能性较低,而且还有可能会把疾病和耐药菌传播给自己的亲人和朋友。

“结核病涉及全身,甚至有的结核病与不孕不育都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希望有更多的青年医师加入,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才能最终彻底攻克结核病。”沙巍说。  

 == 寄语青年医师 == 

对于青年医生来说,进入到医学行业是全新的体验。

首先,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学医之路非常艰辛,医生也从来不是单打独斗的职业,要学会团队合作。

第二,一定要学会坚持,要耐得住清贫,要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工作中如果遇到困难的事情,咬紧牙关闯过去可能就是一个新的突破。

第三,就是要有创新。从医过程中,不能机械地做一名诊疗医生,要往“医学大家”的方向发展。时刻保持好奇心,发现问题,积累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实习生 胥欣怡/文 常鑫/视频、剪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