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开学|给新生“辅导”、指导班主任家访,心理老师跨前发挥作用!
2021-08-2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心理老师大多是校园中的“幕后”老师——学生有心理方面的困惑了,心理老师就出面引导、帮助学生解决。但近年来,随着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心理老师也越来越多走到“台前”,甚至走出校园,跨前一步发挥作用,给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他们答疑解惑,为他们指引方向。

 新生到校第一天心理老师就做“辅导” 

8月26日,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新高一的280多名学生第一次到校,在新生欢迎仪式上,除了相关老师介绍学校的德育整体工作、校园文化节及学校特色、学校行为规范等内容外,做了三年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心理老师徐佳祺也走上“讲台”,给全体新生针对高中学习特点做起了心理“辅导”。

徐佳祺说,每一届学生在刚刚进入高中时,都会产生一些困扰,比如发现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再像过去那样辉煌,发现身边的同学不如初中同学那么了解自己、迁就自己,不再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反而经常被指出很多的问题等。基于这些问题,她选择了关键的一点给新生们分享,主题就是“放下证明的包袱,踏实成长的脚步”。

“当你看到‘包袱’一词,你脑中会想到些什么?有的同学可能会想到‘偶像包袱’,老师有时也会有‘老师包袱’,那么在座的你呢,你的包袱重吗?你是不是也一直很想证明自己呢?”徐佳祺告诉学生们,大家到高中是来学习的,不是来证明自己很行的,“‘证明自己’是不能出错的,不能出错,必然就会带来很大的压力和焦虑,但如果是来学习的,心态就会好了,因为学习哪有不出错的,学习就是不断犯错纠正再犯错再纠正,直到完全掌握的过程。所以不要害怕出错,一个真正能够称作学校的地方,出错一定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因为只有尝试错误,产生问题,学习才能真的发生。”

分享中,徐佳祺希望高一新生们明白,很多事情不是单靠努力就可以做成的,通常情况下,努力还要加科学的方法,要加反思,有时可能还要加点天时地利人和,这些全部加起来,才有可能实现“成功”二字。“我们都知道南辕北辙、刻舟求剑的故事,用错方法,再怎么找都找不到想要的东西,搞错方向,跑得越快离目标就越远。所以,努力是有用的,但有用的前提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制定合适的目标,而科学的方法、合适的目标怎么找?我认为这需要不断试错,不是一次两次就可以找到正确的方法、合适的目标。所以不要总想着证明自己,这样你会不敢犯错,而要想着自己是来学习的,这样你就会有韧性和勇气去承受那些源源不断扑面而来的挫败感,有一天你会发现,不知不觉中自己已经走了很远,而那些想着证明自己的人,都还在原地不敢动弹。

上外附属大境中学学生发展部主任王海琦表示,新生到校首日心理老师就登台开讲座“辅导”,学校已经坚持了好多年,“新高一的学生,刚刚经历了非常残酷的中考,进入高中后,校园、老师和同学都是陌生的,而且高中和初中在很多方面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可能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让心理老师在进校第一天给他们分享,就是想让他们在思想上不要给自己过大的压力,做好初高中的衔接。”王海琦说,开学后,学校也会有相关的思维衔接课程,帮助学生们做好初高中学习、生活的衔接。

今年3月,大境中学成立了“润心导师团”,首批12名教师都拥有学校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或生涯规划师证书。王海琦介绍说,导师团的成立增加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力量,也使学科老师更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借助润心导师团的力量,上半年心理月期间,学校开展了情绪调节、压力调适、探索自我、生涯探索、人际交往、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等7个不同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学生参与度非常高,在繁重的学习之余,既放松了心情,也收获了不同平常的体验。”

 心理老师介入家访为班主任“支招” 

开学前,黄浦区七色花小学的班主任们都要进行家访,作为一名刚刚转正的新班主任,柳嘉怡老师一度对家访很“没底”,但在心理老师介入后,她一下子就底气十足。

“现在孩子心理问题的呈现形式越来越复杂,班主任可能会有点‘本领恐慌’,所以,在每次暑期家访时,我们会请心理老师介入。”七色花小学副校长顾炜介绍说,家访前,学校心理老师会给全体班主任进行相关培训,精心设计访谈内容,尤其是对于新生,会罗列家访中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同时,心理老师会从专业角度帮助班主任设计问题,比如,在家访中要观察学生哪些方面、问学生和家长什么问题等。

“没有心理老师介入时,班主任家访可能主要关注孩子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也就是在生理和学习方面关注比较多,但对焦虑、情绪管理、宣泄、亲子关系、同伴接触等方面关注得相对较少。”顾炜表示,让心理老师介入家访在七色花小学已经实行了好几年,“今年我们实行全员导师制,家访时是班主任和导师同时上门的,所以心理老师也提前对导师进行了培训,两位老师在家访时也有分工。”

“我们主要是从关注学生的几个层面来设计问题的,包括心理上的,比如饮食、作息规律,看看小朋友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人际关系是怎样的,与小伙伴的互动频率如何、跟家长的亲子关系如何,等等。”七色花小学心理教师杨静表示,心理老师介入后,班主任和导师在家访中会从孩子的情绪、认知方面进行总体了解,同时从运动习惯、生活环境、生活状态来了解孩子整体的状况,会更全面。“家访中,班主任观察孩子的行为,及时记录下来,同时起到了备案的作用,接下来我们心理老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工作。”

顾炜坦言,让心理老师介入家访,其实就是起到一个提前全面排摸学生心理状况的作用,及时疏导学生潜在问题。“等到孩子表现出一些比较严重的心理状况,可能至少要一个月甚至两个月后,那时候再疏导可能会事倍功半。而如果提前摸底,心理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先给班主任支些招,开学后班主任有的放矢开展工作,学生一些心理问题可能在幼小衔接期就得到疏导,避免了后面问题更严重或集中爆发。”同时,因为对学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心理老师也会对班主任的工作进行相应指导,“如果有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在心理老师的指导下,班主任在日常工作时也会更加理解小朋友的状态,在工作中也就不会显得很焦躁。”

 通过“小团体辅导”让孩子家长共成长 

小朋友们一起做手工,因为觉得自己的作品不够好,又比别的小朋友慢,即将升入小学的苒苒着急得哭了。面对孩子这种非常不自信、抗挫折能力弱的表现,妈妈黄女士也有点手足无措。此时,专业心理老师把苒苒请到了舞台中间,鼓励她说,虽然比别人慢了一些,但那是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作品。在老师的鼓励下,苒苒变得开心起来,那一刻妈妈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今年暑假期间,宝山区德育“双中心”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心理老师走出校园,通过“小团体辅导”,帮助孩子、家长解决心理问题、实现共同成长。

在“家有小儿初入学”幼小衔接适应性团辅亲子工作坊活动中,宝山区教育学院心理教研员蔡素文给孩子们和家长们带来了一场专题讲座。蔡素文认为,幼小衔接“衔”的是智慧,“接”的是方法,她从“认识自己”“认识孩子”“成长贴士”三方面入手,将一些心理学的理论与观点,通过参与互动小游戏以及真实贴切的案例娓娓道来,从专业的角度提出建议,给出贴士,帮助孩子和家长减少焦虑感,让他们在心理上顺利度过适应期。

而在青衿“读书慧”专场活动中,通过读《非暴力沟通》这本心理普及读物,让家长在活动、游戏、角色扮演的互动中,拥有懂得孩子的力量,进而进行诚实表达、同理倾听、安静聆听、语言反馈,掌握相应实用的方法,把学到的方法与策略运用到亲子沟通与成长中。“我常常习惯用指责、命令、批评、否定的态度对待孩子,这种沟通方式会让孩子因为自我保护而产生强烈的攻击性,这点我深有感触。”浩南妈妈听完讲解后表示。

“有的活动来了20多组家庭,活动中本身我们可以传递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同时他们家庭之间也会有沟通交流。”蔡素文说,除了心理老师的专业讲解,其实小团体之间也有能量场在流动,“这种小团体辅导效果也挺好的,可以帮助孩子、家长共同成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