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调查|致容貌焦虑的年轻人:你那么美,为什么还不自信?
2021-09-02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资料图

“做不了学霸,做校花,整容要趁早”,这是一则医美广告。医美在未成年人群体中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一些不法商家一边在社交平台用话术向青少年传播“容貌焦虑”,一边用“1元医美”等营销擦边球引人“入坑”。

相关研究显示,我国的医美消费主体趋于低龄化,95后乃至00后年轻群体成了医美机构招徕顾客的重要“蓄水池”。某医美平台App发布的《2020医美行业白皮书》显示,在互联网医美消费平台上,95后与00后占比过半。然而,专家表示,年龄太小选择整形,一是审美不够成熟,容易盲目跟风;二是年龄太小,骨骼尚处于生长阶段,贸然进行手术存在较高风险。

  // “要变美先变鬼” //  

网络上,不少00后毫不隐讳地分享着自己的“变美”经历。

00后在校学生小娜(化名)已经做过上百次整形医美项目了,她从初二那年做了第一次医美埋线双眼皮,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因为“年纪最小、整容最多”,她在网络上开始频频分享自己医美整形的经历,包括伪造成年身份做手术、多次整容后遗症等。小娜所在的上千人粉丝群里,最小的不到10岁,成员经常向她咨询各种整容问题。

同样是00后的小慧(化名),在参加播音主持的艺考时得知考试对容貌有要求,就动了整容的念头。父母最初坚决反对,但经不住孩子的软磨硬泡,最后同意并给予资金的支持。

小慧先后打过瘦脸针和玻尿酸,每针2500~3000元不等。满18岁后,小慧做了隆鼻手术,目前累计医美消费约9万元。“手术全麻并不疼,但术后几天只能用嘴呼吸、脸很肿。就像一些人形容的‘要变美先变鬼’。”她在某视频网站上分享的整容心路历程视频,总播放量已超过25万。

变美的渴望在同龄人的对比下变得愈发急迫,在低龄子女和父母的代际博弈中,往往由父母妥协而告终。在网路上,无数像娜娜这样的年轻人公开自己的整形日记或视频,他们毫不隐讳地更新自己变“美”的历程,以期获得“太好看了”之类的评论。

  // “真的会上瘾” //  

相比网络,沪上各大医美机构的年轻面孔同样越来越多。

暑期虽然过了,沪上一些知名的医美医疗机构内,前来咨询和整容的就医者仍然络绎不绝。这些年来,大众对医美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就医者的面孔也日益年轻。不过在上海,小于18岁的整容就医者还是很少。

“真的会上瘾,根本停不下来。”在某整形外科,记者遇到了95后的姑娘小张。美,是小张给人的第一印象。聊起医美,小张格外大方,20岁出头的她已经是医美“常客”。

“一开始,我内心并不认可医疗美容这个东西,可身边的人都在微整,有些效果的确不错,眼睛变大了、鼻子变高了……”身边的成功案例,让她逐渐心动。两年前,小张终于迈出了微整第一步——注射玻尿酸。一针1000多元,打完后感觉皮肤通透,出门都可以不化妆了。

不过,并非打了一针就恒久不变,通常效果只能维持在三个月左右。“感觉完全停不下来了。”小张说,变美的同时,也增加了她的自信。前前后后,小张在医美上已花去超过10万元。

在小张的周围,和她一样对整容上瘾的小伙伴还有不少,大家一致的心声就是“爱美没错”。这两年来,他们的医疗美容项目也开始“扩容”,从注射玻尿酸,到隆鼻、开双眼皮、雕塑下巴等等。“严重上瘾,对手术后的效果变得越来越苛刻,如果效果不理想,还会再次矫正。”

  == 专家说法 ==  

  医疗美容需理性消费  

年纪轻轻,怎么就加入医美一族?“形象很重要,只有美才能让自己更美更自信。而医美,是最便捷的方法。”采访中,这是很多年轻人的回答。

微博上,和“容貌焦虑”相关的数十条话题频登热搜,阅读总量超过10亿次;95后中,近八成人表示容貌焦虑;根据知乎容貌焦虑报告显示,在容貌焦虑结构上,女性占76.85%、男性占23.15%。

在美容整形行业工作多年,不少整容科的医生们有时觉得自己就像心理医生,需要耐心和这些年轻人交流。“到底是否需要进行医美?预期的效果是什么?这些都需要求医者在来医院前想清楚。”上海仁爱医院美容外科刘先超副主任医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年轻人青睐的多是一些微整形,如打针。听上去简单,但决不能掉以轻心。”

专家说,特别是一些没有资质的机构人员对血管走向不了解,将填充类药物注射到血管里,会造成血管栓塞、后期坏死、视力受损甚至失明等等。

“医疗美容还需理性消费,不要跟风或是盲从。比方说,我们非常不建议18岁以下的孩子整容。”刘先超提醒。在这些医美专家看来,年龄太小选择整形,一来审美不够成熟,容易盲目跟风;二来年龄太小骨骼尚处于生长阶段,贸然进行手术存在较高风险。若就医者未满18周岁,则需要监护人签字。”

和刘先超副主任医师一样,某三甲医院整复外科的一位负责人表示,他在门诊时劝退过很多未成年人提出的医美要求,最小的只有14岁。可是这些人最后是否放弃了医美,也不得而知。

还有不少年轻人则表示,选择医美是受不了一些医美广告的诱惑。

不过,重磅消息来了!据市场监管总局网站近日消息,为提升医疗美容广告监管规则的科学性、规范性,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市场监管总局依照广告法、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研究起草了《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提到,将重点打击制造“容貌焦虑”、利用广告代言人为医疗美容做推荐等十大广告乱象。

== 记者手记 ==

  避免医美低龄化,从警惕“颜值焦虑”做起  

不久前,一位33岁女网红进行抽脂手术后发生感染去世,引发广泛关注。大家感伤的同时,也唏嘘不已。为何越来越多的年轻女孩甘愿忍受痛苦、冒着风险进行医美手术?

采访中,不少年轻人表示,无论是职场上或是生活中,外形条件早已成为一项无形的“硬指标”,好的容貌往往可以为自己加分。

“容貌焦虑”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正是这种日益增强的“颜值焦虑”让不少年轻人宁愿冒风险选择医美手术的。医美事故背后的“颜值焦虑”更值得警惕。

面对不正规的医美机构铺天盖地的宣传以及无孔不入的营销,本来就缺乏抵抗力的未成年人,很难不患上“容貌焦虑”。然而,再小的医美手术也是手术,手术存在一定的风险,对未成年人群体,更是如此。

医美低龄化的趋势,不但对青少年身心发展不利,同时也给其价值观的形成带来挑战。要减少医美事故,除了规范医疗美容行业,更应该去消除年轻人的“颜值焦虑”。

让自己由内而外美起来,才是真的美。家长和老师,必须承担起教育和引导的责任,帮助孩子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念。

“要用宽容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年轻人。”在复旦大学社会学家顾晓鸣教授看来,曾经有一个调查研究表明,容貌确实在很多地方起作用,特别在一些服务性行业,容貌和工作有着直接关联。但是,他强调,要把时尚的、跟风的、从众的整容和自己真正需要的整容分开。充分评估可能带来的风险,并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

最后,提醒各位想要做医美的年轻人:就医者选择医美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执业资质、诊疗项目、医疗美容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若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医务人员要向就医者说明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就医者的同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资料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