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别用送礼绑架了孩子,尴尬了老师
2021-09-0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郦亮

深圳一所中学的家委会在家长群中集资给老师买教师节礼物一事,这几天沸沸扬扬。虽然此事以学校公告称,这是家委会自主行为,学校教师均未参与,并通知家委会将集资退还家长而告一段落,但还是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

离9月10日教师节没几天了,不少家长又开始为给老师送礼而绞尽脑汁。在中国这个讲究礼尚往来的国家,送礼从来都是一种表达情谊的方式。老师为教育和培养孩子辛苦了一年,借着教师节的由头送上礼物,也就成了家长和孩子向老师表达谢意的一种方式。但是随着大环境的变化,给老师送礼这件事,越来越变成一种负担。这个负担,不仅对家长如此,对老师也是如此。

家长苦于攀比。最初不过是一张贺卡一束花,现在是愈演愈烈,送化妆品,送购物卡,甚至直接送钱,生怕自己在给老师送礼这件事上落后了,对孩子的未来造成不利影响。连年看涨的送礼,和揣测老师有什么喜好,成为他们不可承受之重。

而老师们,收到礼物时烫手,怎么敢心安理得接下来?推拒礼物时费舌,怎么才能好说歹说打消家长的顾虑?教师节送礼,一不小心就搅乱了师生之间的风清气正,让教师节变了味,助长了不正之风。

其实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出台了《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这个《规定》到现在已经7年了,之所以教师节送礼之风屡禁不止,其实还是和教育焦虑有一定关系。家长想通过送礼的方式去获得一些心理慰藉,最大程度地避免老师“厚此薄彼”情况的发生。

其实,不应该把“厚此薄彼”看成是中国教育界的常态,还是应该相信绝大部分老师对待孩子是能够因材施教、一视同仁的。对于老师来说,每年教师节面对逐年厚重的礼物,面对各种非议,其实他们也压力缠身。就像深圳送礼事件发生后一些老师所说的那样,“其实家长送礼实际反倒是个负担,最好的礼物莫过于家长的配合和理解”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对老师的尊敬有很多种表达方式。愈演愈烈的送礼之风是对尊师重教的一种曲解,让崇高的敬意变得庸俗,让单纯的师生关系弥漫铜臭。人们依然应该对老师尊重有礼,但决不应该来这俗套虚礼。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郦亮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