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农创客|这个外行人心很大,3年把藏红花做成了大IP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从医生到销售再到农业创客,张雪的身份变了又变,但始终不变的是她做事的风格:大胆创新,精益求精。
五年前初来乍到崇明藏红花种植基地的时候,她被认为是一名外行。彼时藏红花(又名西红花)的全年销售额只有800万元,销售渠道单一。当她在三年规划中写下了“5000万”这个数字时。同事们面面相觑,脸上仿佛写满了“不可思议”。
但仅仅两年,她带着一批大学生,力推在国外名声大噪但在国内却名不见经传的崇明藏红花,将藏红花IP做到了极致。提前一年达成了原来大家想都不敢想的“5000万”。
为沉寂40多年的崇明藏红花打开知名度
见到张雪是在日前举行的第五届上海市农村创业创新大赛暨第五届全国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上海赛区选拔赛上,她和团队成员演讲的“上下五年打造西红花产业化项目”获得了成长组一等奖。
PPT上是她的团队小伙伴们,每次看到实验室里的那几位大学生,张雪就想到了2015年刚到崇明的自己。大学毕业后做过两年医生的她后来转行做化学药品营销,但对中药饮片一无所知。
但接触了藏红花饮片后,她对其赞不绝口。众所周知,藏红花是一种十分名贵的药材,有着“红色金子”之美誉,具有解郁、安神的疗效,还有美容的功效。“很多人只知道伊朗藏红花,却不知道上海崇明的藏红花。无论是我们花丝的‘颜值’,还是‘内涵’,都是世界领先的。国外的藏红花是按照食品标准种植的,而我们是按照药品标准,根据最近5年的数据显示,我们的苷1和苷2总和成分占到21%到31%,远远高于伊朗藏红花。”
酒香还怕巷子深,张雪希望为沉寂了40多年的崇明藏红花打开知名度,打造属于自己的IP。
在张雪接手上海华宇西红花种植专业合作社西红花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拓销售渠道。那时,崇明的藏红花是作为饮片销售给全市的28家医院,一年的销售额只有800多万元。张雪在调研市场后发现,还有不少其他合作社在做医院销售渠道,与自己合作社是竞争对手关系。但那些合作社都是小打小闹,进驻的医院量不多,且销量并不好。
何不将蛋糕做大,将对手变成合作伙伴?有了这一大胆的想法,她一家家去谈判,由华宇西红花种植专业合作社牵头做销售,其余合作社专注于做种植加工,形成标准化的饮片,强势入驻更多的医院。这一招果然有效,如今的藏红花饮片已入驻了全市150多家医院,覆盖了90%的上海市场。
“农业的前端其实是科技。绝对不是过去的简单粗放式的种植方式。”眼看着销售抓起来了,前端的研发她也没有落下。几乎每周她要花一两天时间到基地,如今的她皮肤晒得黝黑,却也越来越接地气了。
藏红花和所有的农作物一样,也会“生病”。张雪告诉记者,他们在崇明有实验室,里面的四位大学生都是科研人员,同时也是藏红花的“大夫”,专门研究藏红花的种植难题,比如如何预防霉菌,等等。
“我们实现了管理创新,建立了从田头到病人床头的全产业链。还起草了国家的种植标准化,药品的等级标准,建立了西红花的溯源体系。”张雪介绍说。
不走寻常路,藏红花面膜一张难求
在摸索中,她想到了要生产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在经过充分调研后,张雪认为藏红花具有美容养颜的效用。她希望用药品前端技术嫁接后端化妆品,为爱美人士度身定制藏红花面膜。这样的想法一提出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不少人觉得张雪是外行,这个天马行空的想法不太现实。
说了大半年没人理她,张雪一气之下带着一位小伙伴直奔美博会,自己亲自找化妆品生产商合作。
别看只是一片小小的面膜,却要依托五大研发中心的力量。既要提取藏红花的有效成分,又要实现低敏性。最后的成品效果意外单位好,高保湿,能抚平毛糙细胞。
在一次会议上,张雪说到合作社第一个三年的销售额要做到5000万元。会上许多人面面相觑,张雪回忆当时小伙伴们的表情时,对记者说“他们可能觉得我在忽悠他们”。“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说这句话的时候她声音洪亮,表情坚定。
没想到,三年的规划竟然提前一年完成了。原来,这一次,张雪再一次走了少数人走的路。没有进入零售市场,也没有进入商场。她带领团队成员将一片片藏红花面膜打进了上海各大企业内部,通过员工体验试用的方式打开渠道。产生订单后,再在APP上进行销售。此外,她还早早地瞄准了小红书、微博等传播平台。在打响名气后再到天猫、淘宝、京东等平台销售。有段时间因为质量太好竟然脱销了。
眼前的路越走越宽,张雪也越来越有自信。“目前,合作社年产西红花约2000多公斤,主要产品包括:西红花饮片、藏红花保健品、藏红花面膜、藏红花眼膜贴等。未来,我们会更加丰富藏红花产品,解决农民种植的出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