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上海抗疫的铜墙铁壁!
2021-09-11 上海

昨天(9月10日)下午,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基层代表座谈会上,许多基层岗位上的平凡人,成为市领导的座上宾。广大基层一线同志在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持续奋斗、奉献付出,为全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那么,在座谈会上发言的分别是谁?他们讲了哪些令人动容的故事?来看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的报道↓

 马燕功:封闭小区摸索核酸检测“三步法”,快速全员检测不留“死角” 

每天8时30分,都有一个雷打不动的碰头会在等着马燕功。物业、业委会、居委会的负责同志聚在一起,复盘前一天的各项工作,尤其是小区疫情防控的安排,往往是大家讨论的重点。

作为浦东新区祝桥镇祝和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马燕功和同事们不久前经历了一场特殊的考验:8月21日,因小区内一名在浦东机场货运部工作的居民被确定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祝和苑北区被列为中风险地区,2864名居民进行了为期14天的封闭管理,于9月4日零时解封。“第一次核酸检测时,所有人都没有经验。我们小区有91个楼栋,大部分是五六层的楼房,志愿者们一栋栋地爬楼,一家家地敲门告知,最后连爬楼的力气都没有了,坐在楼道里站也站不起来。从18时30分开始做核酸检测,直到第二天凌晨2时30分才全部完成。”

等到第四次核酸检测时,仅仅用了一个半小时就顺利“收工”了。变化从何而来?原来,经过几次尝试,小区根据实际情况摸索出了核酸检测“三步法”:第一步是检测前“扫楼”,志愿者提前上门登记,帮助居民扫码预约,同时每人发放一张带有数字序号、住址和姓名的“编码券”,居民做核酸检测时,必须携带并上交这张“编码券”;第二步是检测中“守楼”,核酸检测开始后,每个楼道都有志愿者值守,保证小区内3个检测点平稳有序。同时,小区居委会里的大数据比对小组会根据居民上交的“编码券”,快速搜索寻找那些未完成核酸检测的居民;第三步就是“喊楼”,根据居住人员进行唯一编号,工作人员通过电话、上门等方式快速、精准找到遗漏人员,确保每一次核酸检测不留“死角”。

“这一套工作方法帮了我们大忙,检测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大家都忙而不乱,连浦南医院的医护人员都为我们点赞。”马燕功说,小区能够顺利度过困难的日子,离不开党员干部、志愿者的倾情付出,也离不开全体居民的理解和配合。“只要我们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守护家园,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战胜的。”

 顾星:防疫专班人员的555天,平时滴水不漏战时能打硬仗 

“今天是我参加区疫情防控办社区专班转运工作的第555天。”松江区防控办社区专班人员转运组组长顾星昨天脱口而出。

“我们的主要工作职责是负责松江区机场入境人员转运工作,在应急状态下区内重点筛查人员转运,并对包干街镇社区防控、隔离点工作进行指导。”顾星说,自组建松江区机场入境人员转运工作队伍以来,共组织20批由机关志愿者、公安、医疗、后勤等人员组成的工作队伍,转运机场入境人员13622人(含中国籍12543人、外国籍1079人),实现工作人员“零感染”、转运对象“零差错”,在“外防输入”上守好“国门”。

在顾星看来,建立一支拥有较强应急处置反应能力,实现科学防控、精准防控的专业队伍是工作关键。

“目前,我们的队伍共有60余人,包括志愿者、公安等,需要每月轮换。可‘大换血’也意味着队伍的经验不足。”顾星说,松江区一方面编印了《松江区机场入境人员转运工作手册》,另一方面在疾控专家防护培训、业务培训的基础上,采取老队员带班带教、新队员提前实训等方式,岗位一对一以老带新交接,最大限度保持这支队伍的专业化、战斗力。

转运组平时工作要做到“滴水不漏”,出现紧急情况后,还要能打硬仗。今年8月18日,松江区有庐公寓被列为中风险地区,顾星他们配合流调进行转运,当晚将378位重点人员全部落实转运或管控,做到转运及时事不过夜、人员管控“零遗漏”。

顾星说,“转运组能做到24小时待命、15分钟准备、1小时内到达区内任何一点开展应急转运工作,在应急任务中发挥了‘尖刀班’的作用。”

 王斌:“五责”闭环筑牢发热门诊底线,紧绷“防疫弦”站好“哨兵岗” 

“20个月的抗疫时间里,我积累了许多实战防控经验,发热门诊是城市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把好关口,我们责任重大。”杨浦区中心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王斌说。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这名感染领域“老兵”便率领团队,一头扎进繁忙工作,绷紧疫情防控一根弦,守住了“院内感染零发生、医务人员零感染”的底线,护佑了一方百姓安康。

发热门诊是重点防控领域。王斌用严谨、冷静、专业与创新,站好了第一道防线上的哨兵岗。防疫首要解决的难题就是空间改造、流程改进、人员配置。区中心医院总院发热门诊、传染病分院发热门诊、隔离病房迅速完成改造建设;发热门诊24小时接诊、核酸检测落实服务,区内6家发热门诊、12家社区发热哨点诊室规范流程……一张密织防控网络兜底区域居民健康。

数据显示:自去年3月至今,杨浦区中心医院共接收隔离人员筛查611人,其中110人核酸检测结果阳性,诊断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病例均被转运至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治疗。

从快从严从实落实应急响应,保持高度警觉,确保疫情防控有力有序有效。王斌带领医院感染科团队,严格对标国家及本市防控相关文件要求,针对发热门诊、院感等“建章立制”,确保一线医务人员开展临床工作时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王斌还根据医院特点,启动“五责”闭环筑牢底线。所谓“五责”,即创新架构“明责”(网格化),分解任务“定责”(区块化),定期反馈“述责”(清单化),严格标准“考责”(标准化),绩效杠杆“问责”(台账化)。

去年8月9日,杨浦区中心医院接诊了一位特殊的入境患者。61岁的该男性患者在夏威夷被诊断为重症肺炎、感染性休克,同时伴有呼吸衰竭、呼吸机辅助通气、帕金森病及骶尾部巨大压疮等疑难杂症,情况十分危急。王斌及同事第一时间紧急组建感染科、重症医学科、呼吸科、伤口护理等诊疗团队,在隔离条件下成功救治患者。

“选择当医生,就要踏踏实实干一辈子!”王斌的语言朴实无华。

 张澍:智能化科技创设“口岸大流程”,从国门到家门搭建管控闭环 

“坚持科学精准防控、坚持口岸联防联控、坚持做好内部防护,是筑牢上海空港口岸疫情防控防线的重要经验。”浦东国际机场海关值机处副处长张澍回顾了一年半来的抗疫经历。

张澍介绍,疫情前,浦东机场海关就运用风险分析的方法,开展信息搜集打击走私。疫情发生后,这套方法也被运用于疫情防控,从而及时获取境外高风险人员信息,构建疫情防控甄别模型,多维度交叉开展风险研判。这一风险研判利器,在去年4月俄航SU208航班中发挥巨大作用。

张澍难忘抗疫之初,关员工作强度极高,她最长一次,防护服足足穿了8小时。随着疫情防控向纵深发展,海关积极探索智能化科技手段,自主研发了自助申报机、多功能分流机、远程验核机等,实现100%电子申报和无接触验核,约90%的入境旅客可通过自动验核,直接进入后续的核酸检测环节。“这样的工作模式,使得穿防护服的时间大大缩减,旅客的通关体验也得到大幅提升,实现了安全与便利的统一。”

抗疫以来,一张海关关员与支援机场人员的并肩照曾在微信朋友圈刷屏。照片中的两位,站在空港检疫通道口,防护服背后分别写着“身后是祖国”“身边是战友”。这句话后来成为全国抗疫最响亮的口号之一,也是上海口岸联防联控最真实写照。张澍介绍,疫情防控之初,上海海关和众多口岸单位、地方疾控部门及地方各区政府共同创设了“口岸大流程”,逐步形成口岸通关、入境人员转运、隔离管理“三个工作闭环”,并作为通关模式沿用至今。“从口岸到地方,各单位、各部门按照清晰的责任链条,逐环交棒、接续发力,完整搭建了从国门到家门的管控闭环。”

早在去年3月,浦东机场海关就成立了专门的监督指导组,每天在现场监督检查安全防护措施是否到位。张澍感慨,“各级督导检查机制始终以近乎严苛的标准来对待我们,现在,大家都自觉以最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因为安全防护工作,就是一失万无!”

曹流:涉客货人员集中居住“事不过夜”,不到一个月建成“机场一村” 

昨天在疫情防控基层代表座谈会上,上海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安检护卫保障部总经理曹流感慨,疫情发生以来,浦东机场承担全国机场约50%的国际货邮吞吐量和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出入境航班与客流,“浦东机场防线坚固与否,关系着全国人民的健康与安全,更影响着国际产业链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可谓任务艰巨,使命光荣,不容有失!”

令曹流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去年5月2日对阿联酋航空EK302撤侨航班的保障工作,“这恐怕是浦东机场历史上最特殊的一架包机,机上273名旅客,老人47名、孕妇38名、残障人士16名,还有身患癌症、脑梗中风、心脏病等重症患者”。最终,浦东机场以旅客39分钟全部下机、105分钟完成保障的速度,被航司惊呼“奇迹”。但硬仗一场接着一场。今年8月20日,浦东机场外航货机作业人员被确诊阳性。为及时阻断传播链,上海机场迅速动员组织集团下属各单位干部员工900余人,对驻场1082家单位、7万余名员工进行全面排摸,浦东机场区域10家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会同市卫健委组织的近600名医护人员,连夜筛查,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两轮全员核酸采样。

上海机场事不过夜与病毒赛跑的精神,还体现在迅速部署机场涉客货人员集中居住管理上。去年11月,浦东机场开始对冷链操作、机组保障相关高风险岗位人员实施集中居住管理。近期,机场又通过全流程梳理,整理出19家单位4400余名高风险岗位人员,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机场一村”集中居住点的选址建设,成为全国首家完成机场自建集中居住点建设及入住使用的机场。

防疫至今,浦东机场共保障国际进出港航班8.4万架次,转运隔离境外旅客66万人次,货邮吞吐640余万吨。座谈会上,曹流发出“机场人”的心声,“我们将继续全情投入,持之以恒以最严格的主体责任、最严格的管理标准、最严格的督查,全力以赴守牢国门、守住城门。”

 薛一东:上海港引航站总结“四步法”,“因船施策”严守水上国门 

8月,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再破单月纪录,疫情防控与生产发展两手抓、两手硬、两手赢,离不开港口一线工作人员的倾情奉献。其中,上海港引航站的引航员们更是身处一线中的一线,用实际行动扎紧港口闭环,守住“入城口”。

引航员负责对进出上海港的外国籍船舶实行强制引航,是外轮进港后遇到的第一个中国人,也是离开时相送的最后一个中国人。他们守护的正是水上国门第一关。

上海港引航站主任薛一东介绍,疫情暴发后,一线引航员坚持“全副武装”执行引领任务。6小时左右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夏天全身湿透、冬天寒风刺骨是工作常态。

在外轮发生疑似或确诊病例时,上海港引航站严格贯彻相关防疫要求,第一时间落实“人员隔离”等相关措施,有效确保人员零感染。同时,引航员中层干部纷纷带头,驰援引航一线工作,分别到长江口引航船、VTS现场值班指挥,现场监督防疫工作;劳模示范引领、党工团突击队冲锋陷阵,保障港口主业生产、助力重点企业复工复产、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8月以来,上海港引航站迅速启动集中封闭管理(引航专班)。“专班”采用16(X)+7+7模式,即封闭工作16天,然后7天集中隔离加7天居家健康监测。这种模式也导致了人员紧缺,引航能力下降至75%左右。当下海运需求火爆,引航员们舍小家为大家,义无反顾奔赴港口抗疫最前线。更有120余名引航员主动请缨加入“专班突击队”,要求“早进班、晚出班”驰援一线。

既要严守水上国门第一关,又要追求效率。上海港引航站坚持“因船施策”,总结提炼引航船登轮“测登喷洗”四步法并严格执行。同时团队引航,确保防疫物资运送和分发工作“零延误”,并对引航员提供“专员、专车”接送服务。引航站还通过对套泊作业、顺流离泊作业等引航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集装箱班轮准班率和码头运营率。

谢晓锋:上海公安有支隐秘“数据流调队”,为跑赢疫情提供强大支撑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上海市公安局民警谢晓锋和同事们是一支隐秘的“数据流调队”。他们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抽丝剥茧,为流调溯源和密接排查提供了快速、精准的数据支撑。

8月2日,上海报告一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谢晓锋和同事们会同疾控、卫健等部门,第一时间就已展开数据流调:涉疫相关的公安数据、政府数据、社会数据、企业数据源源不断地汇聚到算力强大的系统里,经过一个个精密编制的数据模型的运算和梳理,再由人工多重筛选,确诊病例的居住地、轨迹及其密接人员的相关信息等得以迅速获得和掌握。

之后,人们看到了密接人员被妥善实施隔离,连夜进行规模浩大却又不超出必要范围的核酸检测;公布确诊病例行踪、涉及区域和场所,同时严格保护个人隐私……一系列举措,被评价为体现了上海抗疫的“速度与温度”。

“任何一个细微的数据,都是跑赢疫情的关键。”谢晓锋对此深有体会,实战中展现的快速和精准,离不开必要和充分的准备。作为全国第一个设立数据部门的省级公安,上海市公安局依托“两张网”建设和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规划部署,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快速响应机制,打破信息壁垒,实现公安与疾控、卫健等多个部门和社会机构的信息通报无缝对接,为大数据排查提供了丰富的比对数据源,也为数据流调工作夯实了基础。

事不过夜——疫情防控是一场争分夺秒的“闪电战”。为提升响应速度和精准排查水平,谢晓锋和同事们围绕数据汇聚和研判分析能力,组织了近百次模拟训练和实战练兵。同时,他们不断完善数据模型算法,共构建超过60个涉疫数据模型,经过多次优化,极大缩短了首份数据流调报告的出炉时间。

580多天来,奋战在数据流调战线的谢晓锋,度过了“记不清有多少个”的通宵夜。“我们时刻准备应对突发情况,建立了7×24小时备勤响应机制。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一项光荣的使命。”

 黄晓峰:管好门、看好人、用好物,织牢校园疫情防控“安全网” 

川沙中学南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全校共有3700多名师生员工。由于学校紧邻浦东国际机场,处于抗疫最前沿,防控责任重、防控压力也非常大。

今年8月疫情反复,川沙新镇心圆西苑、界龙花苑两个小区,相继被列为中风险小区。

消息一出,让川沙中学南校的校长黄晓峰捏了一把汗:这两个小区均为川沙中学南校招生对口的小区,隔离学生数分别为250人和98人。

黄晓峰介绍说,当天,学校就和同样被隔离在小区内的三位老师取得联系。第二天,就由这三位老师一家家上门,为每一位居家隔离的孩子送上充满暖意的慰问信。当孩子们读着信中“14天的坚守是一段成长的过程,也是一种奉献,在困难面前,学校永远和大家在一起”这样暖心的话语时,都被深深打动了。

临近开学的时候,心圆西苑已经解封,但还有界龙花苑的98名学生需要继续隔离,暂时不能离开小区。这98名学生涉及学校所有的年级。开学前一天,川沙中学南校的老师们提前把98份新书一一打包,细致地写上孩子们的姓名和门牌号,送到小区门口。在镇政府牵头下,由小区志愿者接力传递,把新书和居委赠送的书皮逐一送进家门。这些隔离在家的孩子,比自己的同学都提前领到了新书。

新学期开始后,居家隔离的学生们通过空中课堂进行学习。黄晓峰提前布置,让所有年级的所有老师按照与空中课堂一致的进度授课。学校还要求每一位班主任与小区里的学生每天进行一次电话或视频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和问题。

如今,近350名学生都已圆满完成14天的隔离,精神饱满地重返校园。五年级学生孜欣目睹身边的志愿者行动后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局势虽然严峻,但仍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

黄晓峰说,学校身处防疫的最前沿,承担着为全校师生身心健康负责的重任。“我们将继续‘管好门’‘看好人’‘用好物’,努力编织起一张安全防控网。”

编辑:梁文静

原标题:谢谢你,上海抗疫的铜墙铁壁!

来源:上海发布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