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校园再添文化新地标,让师生与两位创校校长跨时空对话
2021-09-1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吴恺/图、视频

华东师范大学再添文化新地标——中山北路校区中轴线上的地标位置“圆楼”9月10日正式建成并开展“孟宪承·刘佛年教育成就陈列室”,全景式呈现两位大师的办学道路和治学成就,展示中国特色教育理论创新与实践,生动再现两位大先生壮阔而温润的现实关怀。

孟宪承和刘佛年,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创建者、首任校长和第二任校长。他们都被誉为“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并入选首批“上海社科大师”。

70年后的今天,师生们怀揣崇敬走进“孟宪承·刘佛年教育成就陈列室”,身临其境地重温华东师大选址、建校、改革等重大历史场景,回顾两位老校长为学校、为新中国教育事业和教育理论发展革故鼎新的光辉历程,传承发扬前辈先贤教育报国的初心,决心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历史的脉络、流淌的时光,在此闪亮。陈列室展出珍贵的文献、实物和400余张图片,多份孤本、原本、手稿等珍贵资料页都在这里首次展示。同时,创新引入最新数字媒体交互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采用传统布展与红外线互动投影、CAVE虚拟现实沉浸式系统、口述历史访谈影像相结合的形式,图文声像并茂地展现两位先生的教育学术研究成果。

其中,有两件馆藏堪称“镇馆之宝”。孟宪承致力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史研究的中国化,并投身于教育系统改革、国文教学改革、民众教育实验等教育实践,为中国特色教育理论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石。这里有他的一本《大学教育》,他提出的大学理想“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为现代大学追寻和确立初心使命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引。

刘佛年主编的文科统编教材《教育学》是新中国第一本社会主义《教育学》著作,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有着奠基性的重要作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教育学教材,大都是在本书的基础上编写的。在这里,师生们也能一睹真容。

他引进国外教育理论并应用于中小学教育改革实验,牵动着中国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进程。他提出的“给高校一点办学自主权”“教学质量要大面积丰收”“师范教育要适应新技术革命”等主张,对中国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和师范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从陈列室沿旋转楼梯而上,二楼便是卓越学术沙龙,这里汇聚了华东师大最新的人文哲社科研成果。如创新发展展区以大屏展示华东师大智能教育、城市创新、数据科学创新成果,公共服务区为日常学术研究活动提供便利,专业服务区包含数据银行、数据密室等数据存取终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