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艾平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春风染绿红山下》简读
2021-09-12 生活

艾平在扶贫一线采访。

乌琼

艾平在她的长篇报告文学《春风染绿红山下》的序中坦言:“我觉得写报告文学对作家几近苛求,从生活到艺术、从事实到叙述,没有给你任何为文造情或者闭门造车的缝隙。”这是因为好的报告文学作品,既要反映时代的广度,又要深入挖掘现实的根脉,还要有打动人心、呈现滚热发烫的力量。这无疑是考验作家“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时候了。

艾平的“脚力”深入的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在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中,赤峰上下齐心协力,使自己的家乡旧貌换新颜,踏上了小康之路。艾平近乎贪婪地了解关于赤峰的一切。从人文地理到历史沿革,从民俗风情到乡村民生,从诸多的扶贫政策到种种产业扶贫方式……通过在九万余平方公里上的走村入户的采访,艾平抵达文学发生的第一现场,在公共经验中以自己独特的思考和笔触,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所面对的,是变革的、内涵丰富且外延广袤的新时代的乡村世界。”(《铁凝:书写新时代的创业史》)艾平在自己丰富的人生经验、成熟的价值观基础上深入现场,坦诚地与时代同行,全身心地融入了这片非凡的土地。“‘真实性’不仅是报告文学美学特质生成的基础,也是对写作者提出的伦理要求,它召唤‘行动’的作者。”(丁程辉《试论报告文学的发生》)在当今时代,即使是一个村小组、一个嘎查,它的政治、经济、历史、社会、文化都是社会进步的变量。眼见的不一定为实,艾平具备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力”和“脑力”,着力挖掘藏在纷繁复杂表象之下的生活本真。艾平的叙事敢于面对矛盾,直书乡村贫困颓败的前世——写双兴村“夏天的土地是半黄半绿的,没有作物,只有荒草;通向县城的是一条自然砂石路;手机没有信号;出门靠骑自行车;家家户户住着陈旧破烂的房子;从东边走到西边,连牛羊的叫声都很难听到,年轻人都潇洒地冲向了城市,只有老人和病人在各家昏暗的土房里发出沉重的叹息。进了村像是走进了尘封的历史记忆”。(《你的故事正年轻》)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前,像双兴村这般勉强维续喘息的贫困村,在赤峰、在中国并非个例。贫困因何而成,大抵脱不开“天灾”和“人祸”两方面。恶劣的自然环境,偏远闭塞的区位存在,是许多贫困地区的生存痛点。作者又在此基础上,挖掘贫困更深层也是最难攻破的症结,即因“人”所致的一系列顽症,愚昧、懒惰、沉疴陋习、宗亲势力等等,将这些存在于贫困乡村的真实问题凸显了出来,体现了作家介入生活的勇气和品格。这当然不是作者目的,而是为了告诉读者,赤峰脱贫攻坚之难,攻坚之必须。

如今,赤峰的乡村,在这场脱贫攻坚浩荡起的春风下,已发生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不仅有物质硬件的翻身,更有“人”的素质、境界、价值追求等精神要素的转变。艾平显然透视到了这些内在的变化,因此不吝笔墨,重点写人。全书16个章节,选取16个不同的人物展开叙述。从各级干部到驻村第一书记、村两委成员,再到脱贫致富带头人、日夜拼搏的贫困户……囊括了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各类人物代表。他们是这场战役的参与者,更是受益者。生态环境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升,这些切身可感的“受益”显而易见,然而在此过程中人物完成的自我成长与救赎、精神的成长和升华,才是更为持久的“受益”。这些是艾平讲述故事的目的。《春风染绿红山下》因而成为一部有血有肉的脱贫攻坚“人物志”。

驻村第一书记无疑是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作者对他们重点刻画,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虽然他们都被冠以“驻村第一书记”的统一称号,但艾平没有简单地以脸谱化写作。在她的笔下,第一书记们真正地成为了各有千秋的人,给读者呈现了真实、具有人性光辉的中国青年干部形象。《既然披上了第一书记的战袍》一文中的黄旭坤,在履职康家营子村第一书记之初,面对村民的冷落,他毫不在意,时刻把给患病村民求医放在心上,冒着生命危险,毅然走上即将被洪水冲断的浮桥。被转派到攻坚难度更大的孤山村后,他掷地有声地说道:“在扶贫攻坚这场举国大战中,我是万马千军中的一名战士,既然披上了第一书记的战袍,不干不行,干就干好。”在他的带领下,孤山村种植合作社、养殖合作社、旅游合作社相继成立了,仅此三项,就带动了二十户四十二口人实现了脱贫。但铁打的汉子,也有流泪的时候,自幼亲如手足的堂弟去世,黄旭坤因带队入户没能回去送弟弟一程,即使到现在他都不敢听别人叫哥哥,更不敢看别人家兄弟团聚的场面。如此写来,使得作品增强了内在的质感,人物更具真实可信的力量。尤其是对一些年轻干部形象的刻画,作者毫不回避他们身处的逆境和矛盾中心,写他们由懵懂到深思的过程。例如,《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中,在村民代表大会上,被闹事的村民逼问得直哭鼻子的刘叶阳;《给丰收村的新故事起个头》中,在三口患癌因病致贫的冯喜仁家里,感受到什么叫万箭穿心的36岁的王振平;《赛拜诺书记》中,因为不会蒙语,无法快速和当地百姓打成一片的80后女干部姚远……这些年轻的驻村第一书记,在这场战役中,摸爬滚打,快速成长,成为了“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有真情”的群众贴心人。艾平书写这些扎根在生活土壤之中的新人形象,传递了年轻一代人的信念和梦想,时代的形象与意义由此突显。作者也以自身话语的文本在场方式,表达了自己对时代和历史的理解与洞察,无时无刻不在与时代对话、彼此建构。

《春风染绿红山下》以写人为中心,通过小微叙述来支撑宏大主题,对选取的典型对象加以深挖细写,以无数个真实感人的细节来充盈文本,具有打动人心的叙事张力。艾平认为,文学的支点是细节的真实和生动。好的细节就是文章的“文眼”,决定创作的成败。艾平是有备而来的,她在其散文、小说创作中做了大量这方面的训练,运用在报告文学的写作中,依然得心应手。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被一个个细节推动着,慢慢与人物亲近,情感一步步走向纵深。表现赵丽杰春耕时的辛苦,艾平这样写:“赵丽杰头顶上的遮阳帽,变成了灰白色,轻轻拿手一捅就会出现个口子,到底把种子如期播下,到底看见了秧苗一天天破土发芽、拔节吐穗。”(《你的故事正年轻》)生活的质地和真实,就在这看似平常的细节叙述中得以彰显。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用的每一个词、写下的每一句话,都在传递着他的价值观和认识事物的方式。而作家的表达不能是任性妄为地强制性输出,语言并非是孤立的存在,它与内容互为一体。艾平的报告文学创作,带着泥土味儿和乡村的气息,她是写给时代的,更是写给亿万个普通中国百姓的。因此她的语言表达,是接地气儿的,是老百姓愿意听喜欢看的平常话、家常嗑。定位赤峰市扶贫办主任冯树鑫的角色,艾平这样概括:“他不必一身泥土、不必两手老茧,但一定要有一脑袋现代思维、一腔子爱民之情、一股子永不退却的奋斗精神,还要有一以贯之的学习钻研精神,他是政府的智囊、老百姓的亲人、社会各界的召集人……”(《他在给我讲述一棵树》)描述东他拉村党支部书记潘向学为解决干旱问题带头开渠引水,作者写道:“东他拉人乐得胡子翘到耳朵上,他们屁股撅到天上、脑袋扎在泥土里,一垄一畦地侍弄着庄稼。那清凌凌的水啊,滋润着干涸的土地,也流进了老少爷们的心里。”(《我知道你这是为谁》)还有许多生动、添彩的俗语,恰如其分的起兴比喻的运用,例如“能站起来走路,没人会愿意爬着走”“你手心里有硬币,就不要攥着握着,要用手托着,递给这个世界”……这样的语言与人物塑造、内容表达相互倚靠、相互支撑,形成了一种极富表现力的独特气息。

真实的叙述、可信的人物、精彩的语言、传神的细节,构筑了这部报告文学的筋骨与血液。艾平用笔捕捉到了一个民族最有活力的呼吸,她所讲述的新时代赤峰故事,正是乡土中国巨变的一个缩影。由这些芬芳的中国故事汇集而成的《春风染绿红山下》一书,将由德国欧洲大学出版社翻译成英文出版,让外国读者真正进入文化意义上的“中国时间”。

(报告文学《春风染绿红山下》,艾平著,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艾平,代表作为散文集《长调》《在五星级宾馆流浪》《呼伦贝尔之殇》《雪夜如期》《草原生灵笔记》《聆听草原》等,曾获百花文学奖、华语最佳散文奖、三毛散文奖、冰心散文奖、汪曾祺散文奖、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提名、徐迟报告文学奖。作品多次被全国高考试卷和模拟试卷、中考试卷和高中阅读教材选用。)

乌琼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